慢性前列腺炎抓住七寸,六味中药克之

文 / 健康湖北
2021-12-22 09:08

慢性前列腺炎并非中医病名,中医将其列为“精浊”范畴,在古代很多医书对本病都有过详细记载。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其最主要的病因在于湿热、肾虚、血瘀。发现慢性前列腺炎多以邪实为主,湿热、血瘀、肝郁多相互交杂,而虚证多为兼证,比较少见。

针对湿热、血瘀、肝郁,有三组特别好的地对药:

一、生黄芪、白芷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珍珠囊》指出:“诸痛用之”。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得配本草》谓其“通窍发汗,除湿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

前列腺炎为湿浊阻滞精室,化热成毒,精窍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会阴或少腹胀痛,指诊前列腺肿大伴压痛,甚至可碰到痛性结节,前列腺液办细胞增高。

此二味中药均性温,湿为阴邪,得温则化,二药均入脾、肺经,脾主运化,土能胜湿,肺金为肾水之母,主通调水道。合用意在培土胜湿,理肺调气,使湿去窍通,通则不痛。

注意,黄芪要生用,主要用其祛湿排脓止痛之效。白芷用其散湿消肿,通窍止痛之效。

二、王不留行、川牛膝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入血分,走而不守,行血通经,利尿通淋,消肿敛疮。《本草正义》记载“王不留行,惟热结者为宜”。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本草正义》记载“主手足血热痿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能引诸药下行。

湿浊流注下焦,阻滞精窍经脉,日久生热成淤,湿热瘀血交互为患,导致排尿不利,腰腹肌会阴胀痛。二药合用,走肝脉血分,通利下窍,活血祛瘀,清热止淋。

三、橘核、青皮

橘核,味苦,性平,归肝、肾经,《本草备要》记载“行肝气,消肿散毒”。

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本草纲目》记载“疏肝胆,泻肺气,消肿胀,治气逆”。

二药均入肝经,共奏疏肝理气,行滞止痛之效。

慢性前列腺炎虽无发热、成脓。但其病位在精室,病机乃湿浊化热瘀结,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排尿异常为主。脏腑辨证注重脾肾,同时强调心、肝、肺。湿浊虽主要与脾肾相关,但与肺的输布,肝的疏泄,心肾相交也密不可分。

治疗要重视调和五脏,调畅气机,使气行湿化,热解淤散,不宜用苦寒之药。脾肾不足是本,湿浊淤毒是标,湿浊得温则化,淤结得温则散,处方的药性不宜偏寒。

总之,了解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机以及治病机理,就不难理解上述六味中药祛湿、化瘀、疏肝行气的重要性,并且此三组对药协同之力颇强,以此为基础再灵活加减应用,自然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