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酸、苦、甘、辛、咸,这五味的致病机理是怎样的?有什么禁忌?

文 / 虎妈妈健康讲堂
2021-06-09 09:10

作者:吴文博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笔者先后在贵报发表了《“酸味”本义应为“曲直作酸”》《五味莫美于甘》《“苦”味药三大功效分析》等与中药五味有关的文章,在学习和整理相关文献时发现,少有文献讨论五味致病的之议题,遂撰文与同道分享。

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中药有偏性,以偏纠偏,使人体平衡而健康。中药的偏性体现在中药药性的各个方面,比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平时医者比较关注药性的寒热对身体的影响,殊不知五味之性多有所偏,过食五味可致病。

五味与五脏

中医依据五行学说,将味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认为五味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药五味各有它所喜的脏腑,《黄帝内经》曰:“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咸先入肾”“甘先入脾”。二是从病机上说,五脏病变有外在五味上的表现,《顾松园医镜》曰:“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

五味致病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见《内经》明确指出,味可以伤身体,也可以致人夭折。关于五味致病的具体病机,《千金方》论述的非常清楚。

“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泻,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不通故气变呕也。甘入胃也,甘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荣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荣卫,不时受之,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

中药五味配伍禁忌

五味各有所偏,利用其偏,补偏救弊,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服之太过或用之不当,均可产生不良反应。

酸味酸味药为收涩药,只能用于虚证,凡表邪未解,里邪未消者能留滞邪热,易引起不良效果。另,酸多伤脾。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

苦味苦味药性燥,易伤津,多能败胃,且泻下作用较强,故老年体虚者及孕妇禁用。然而,少量苦味有健胃之功。另,苦多伤肺。苦味可以补心,过多的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就会克伐肺脏(火克金)。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东西吃多了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即“皮槁而毛拔”。同时还常出现咳嗽、咳痰等肺气虚的症状。

甘味甘味药能积热生湿生痰,影响消化,令人中满,而出现脘胀、纳减的副作用,故凡湿盛、停饮等证不宜用甘味药,外感咳嗽者也不宜使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的甘味药能增强胀气而不阻碍湿邪的排除,如蜂蜜、饴糖、大枣等;而甘草可增加水胀。另,甘多伤肾。甘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就会克伐肾脏(土克水)。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辛味辛味芳香走窜力大,易耗气,且多温燥,过阴虚火旺者禁用。另,辛多伤肝。辛味可以补肺,过多的辛味食物会引起肺气偏胜,就会克伐肝脏(金克木)。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同时还常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血虚的症状。

咸味咸寒药多滋润,阴虚无热,脾胃虚寒等寒证忌用。当然,对不同的咸味药要区别对待。另,咸多伤心。咸味可以补肾,过多的咸味食物会引起肾气偏胜,就会克伐心脏(水克火)。由于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使血脉凝滞,脸色变黑。同时还常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

饮食五味与五禁

健康人长期过食五味可以致病。同理,当人体患病时,饮食应注意五味上的禁忌,比如五病(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火,多食则火盛而使肾水耗损,肾主骨,肾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