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记住“三个三”,让你一年百病不生,老病除!
三伏天,记住“三个三”,让你一年百病不生,老病除!
现在是夏季最炎热的时间段了,在老百姓口中,这叫做三伏天。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最容易生病的季节。三伏天对于人们的健康来说,即是福也是祸。
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是祸,是因为,三伏天人们很容易体内炙热,外感风寒,导致疾病的发生。并且由于很多人容易在夏季贪凉,导致身体寒气入侵,没有好好调理还容易落下病根。
但是说是福呢,也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在三伏天对身体进行调理,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三伏天养生的相关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三伏简介】“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今年三伏时间】初伏时间:2017.07.12~2017.07.21
中伏时间:2017.07.22~2017.08.10
末伏时间:2017.08.11~2017.08.20
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40天,从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
【三伏天饮食“三原则”】三伏天调理身体,饮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三伏天饮食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是调理的更好,还是更差。不同的体质人群,身体的在三伏天的表现是不同的,对于一些体质叫虚寒,或者是体质虚弱的中老年朋友来说,三伏天的饮食应该注意一下三个原则,一起来看看吧。
原则一:益气生津
很多人认为,夏季人体内燥热,容易上火,因此应该多吃一些降火的含量食物,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夏季,人们更应该吃一些益气生津的食品。并且性质要平和、微凉。这是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群的一种养护,对于身体健康的人群来说,吃温和、微凉的食品,例如:绿豆、西瓜、桃子等水果。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暑功效,也可以防止身体落下不好的病根。
推荐食疗:百合红枣粥
制作方法:
1、将百合去除残片,剥下片叶,洗净,糯米淘净。
2、将小红枣入锅加水500克,先烧半小时,待红枣涨胖后,在加水1250克,同时将糯米、百合放入,旺火烧开,小火煨煮至红枣、百合酥烂,米汤稀粘,加白糖搅和即成。
原则二:健脾和胃
夏季在饮食上,应注意脾胃的养护。因为夏季暑湿之气盛,而湿气容易困于脾,从而伤及脾胃的阳气。并且,夏季人们容易多吃一些冷饮之类的食品,也容易刺激肠胃,再加之,夏季饮水较多,会导致胃液被冲淡,降低了肠胃的杀菌能力吗,导致细菌滋生,出现胃部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也是饮食之重。
推荐食疗:橘皮粥
制作方法:
橘皮50克、粳米100克。橘皮研细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粥将成时,加入橘皮再煮10分钟,每日1次。
原则三: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指的是人们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通过配合夏季最热的三伏天气,再加以食疗、针灸、拔罐、艾灸等手法,达到治疗和缓解一些慢性疾病的作用。中医养生学家们发现,冬季的一些慢性疾病很多都是由于阳虚阴盛导致,而夏季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是调理身体,根除疾病的最佳时节。想要冬病夏治,患有一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肩周炎、慢性腹泻、反复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朋友,想要冬病夏治,就必须在饮食上不能吃任何含量食品,以温补而驱寒气。一些冷饮、凉性食品是不能吃的。
三伏贴源于清朝,是中医学家们根据针灸、中药、穴位等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出的最简单实用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
三伏贴的主要成分为: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姜汁等。都是非常好的祛湿、驱寒的中药材,三伏贴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药物进入肠道,没有副作用,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三伏天吃“三种食品”】1、吃小麦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饺子、面、饼都是小麦做成的。小麦中,含有夏季人体需要的丰富的维生素B,同时她非常好的药食两用的功效,能帮助人体安心度夏。
2、吃苦味
三伏天多吃苦味食品,不仅可以清热祛暑,还能刺激食欲,防治夏季由于气温炎热导致食欲不振。推荐: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
3、吃羊肉
夏季,人容易贪凉,冷饮、空调都不能少。这样虽然人感到舒适,但是对健康不利。夏季建议偶尔一家人吃一顿涮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夏季吃羊肉的原理跟“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