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那么美,为什么你却从没注意到?| 草木集

文 / 爱文化的黄鹂鸟
2021-06-03 18:08

豆蔻其实在南方很常见,只是太多人熟视无睹。

广州西边的区叫花都,地名很美,听着就有花团锦簇的味道;花都旁边有美林湖,名字里透着林木繁茂,亭亭湖畔的景致。事实也是如此,车子开进美林湖大道,一路的名字都是花漾湾、花语湾、金色溪谷的地名,对应着红云一般的凤凰花、坠着边儿的黄杜英、少有的桃花色的缅栀子……

初春时节的话,紫荆花从成片的绿意中绽出一树树的红紫白色,把整条大道点染成宣传画般的色彩。

草木优美,花颜互夺,这里面就有一种名气红了上千年历史,现实中却少有人认识的花。

豆蔻!

广东美林湖的初春几乎可以媲美北国的四月天,一路开尽繁花。

大凡读过书的,一听到「豆蔻」这个词,想到的一般都是「豆蔻年华」之类的比喻。再多读了两年的,就能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著名的《赠别》诗写得极为优美,美到了被今天的作家抄袭成了「春风十里不如你」,还美滋滋地认为单单一这句洗稿*的名句就足以让他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有名字。

其实这个油腻作家抄的并不巧妙,至少丢失了原诗最美部分——用豆蔻来形容十三四岁少女的美,读起来即形象又含蓄。

《赠别》的含蓄在于全诗不直接说少女有多美,我有多爱她,要把腰缠十万贯送给她云云。仅仅用「娉娉袅袅」四字形容了少女的姿态,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少女的肌肤。

豆蔻年华用来形容少女时代,如果对照含苞的豆蔻,自然理解这种比喻的贴切。图片来自《神雕侠侣》剧照

这是ZOL论坛的@老何27 所拍摄的豆蔻花特写。

豆蔻花一般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花苞洁白润泽,凝脂如玉,仿若少女肌肤,吹弹得破。苞尖处胭脂成晕,似红桃初染,清晨观看,花苞含露,晶莹剔透如美人泪,此刻的豆蔻花最易让人心生怜爱,珍惜不已。

等时光如水,豆蔻花骨朵完全绽放,如新凤展翅,红颜金黄夺目,绚丽一时,却再无含苞待放那种娇羞。

爱豆蔻的诗人不止杜牧。

有梁朝的帝王萧纲的「江南豆蔻生连枝」,唐朝牛峤词作《女冠子》:「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不语匀珠泪,落花时。」同为唐代李珣的《南乡子》系列更为有名:「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宋朝的陆游《小园春思》有写: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晁补之的词「豆蔻梢头春尚浅,娇未顾,已倾城。」意境更美。

王安石之子王雱的《眼儿媚》其实与陆游异曲同工: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到了苏东坡,甚至直接拿了杜牧的这个诗句,写了小词《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同为宋朝的诗人谢逸的《蝶恋花》也有名句:「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在文人词句中的豆蔻都与春天和爱情挂上钩,而实际上,豆蔻在中国人日常里用得最多的不是当爱情信物,也不是观赏植物,而是中药。

这是美林湖路边平平无奇的豆蔻。

这是贝沙湾路边低调地躲在石头旁的豆蔻,谁会联想到与少女的联系?

植物志里对豆蔻的介绍,简单而且粗暴:

别名草蔻、豆蔻、漏蔻等。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蔻(Alpinia katsumadiHayata),以果实入药。性温味辛。有温中、祛寒、行气、燥湿之功能。用于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等症的治疗。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总之,就是告诉大家,这种平平无奇的植物的花,叶子虽然如芭蕉叶,但不够舒展,花虽然被用来形容美少女,但却不实用,养殖虽然容易,但总是低调不容易当成行道树广为种植,成为城市绿化的成果展示。只有难看的果实,可以拿来治疗种种病痛——看看,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现代的教育?凡是不实用的,无助走向成功之道的东西,都可以忽略不计,无论那里曾寄寓过多么美的意向。

我問本地人,为什么在广东豆蔻没那么多人注意,结果他们吃了一惊,「豆蔻?」

其实本地人看着长得芭蕉不像芭蕉,生姜不像生姜,高不到两米,低不肯屈于一米,东倒西歪的植物,叫做「艳山姜」。

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 ‘ Variegata’),又名豆蔻、土砂仁、九姜莲,是姜科的一种植物。源自我国和印度。多年来常绿草本植物。株高一至二公尺。圆形的短叶,有短柄;长50厘米,宽10厘米以上;绿叶,有羽状黄斑;锥形,下垂;花漏斗形,乳白色,顶端红色,唇瓣黄色带紫红色条纹。开花至六月,结果至十月。

原来豆蔻来自印度,难怪除了当成中药材之外,还常常被拿来做香料,难怪凑近时,花香中带有一丝辛味。细看英文名还是略有区别的,不过种属相当。

《唐本草》记载:“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那位写了「豆蔻花垂千万朵」的唐朝诗人李珣在《海药本草》中写:“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词句里也提过豆蔻,却着眼不在爱情,而是使用上,她其实是把豆蔻煮水拿来喝,在《摊破浣碧沙·病起潇潇两鬓华》一词中道:“病起潇潇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稍煮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

美林湖路旁逐渐凋零的豆蔻。

不管怎样,豆蔻这么美好的意向千余年陪伴我们,成了文化表达的一种,至少不应该熟视无睹吧。

还在读书的孩子,也许大多读不到本文上面提到的各种咏豆蔻的诗句,但进入中学有一篇词以前却是要求背诵的,里面就有豆蔻的意向,来自杜牧的诗句,被作者化成了自己的境界,非常美,也非常伤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豆蔻,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蔻

学名:Alpinia katsumadi Hayata

别名:艳山姜

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子细长,花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气。花、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归胃、肺、脾经。

功能主治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转自《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