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讲糖尿病原理 + 中医治糖尿病的理论体系

文 / 银屑病医生杨淑莲
2021-05-21 09:12

每晚9点准时免费更新

—— 以下是正文 ——

一、纯中医讲糖尿病原理

糖尿病被现代医学称为不可能治愈的“沉默的杀手”被现代医学的誉为不治之症。这种病的在现实中的发病范围很广。用人体血糖的持续高企作为诊断依据,这种诊断忽视了人体血糖是随时变化的这一规律,人体是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部机器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和天地之间共鸣的一种完美系统。中医的子午流注学恰恰是在阐述这种变化的规律,其科学与否显然是得不到现代科学的认同的,因为谁也不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拿出来证明这个理论。

感受气血的流注,人体本身是最好的见证者,我们早上起来在辰时(即早上7点到九点)是胃经当令,我们的身体会在这个时间会把气血集中在胃系统,这个时候吃饭是最科学的,而且是吃多少都不会积食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或者早些时候吃早饭是很重要的养生要诀。我们只拿这个胃经当令来简单举例,人体气血的流注恰恰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在各个脏器系统为王的时期人响应的去干什么这句叫做循之天道,就能做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效果。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定义本来就是错误的定义,《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这些定义是本着中医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定义的,人体自调节机能为什么要自动的升高血糖?

这个问题怕是西医无法回答的,因为他们只能用类似:“因胰岛素分泌缺乏,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像这种微观分析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这种看似科学的诊断之表面现象下,忽视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那就是人体自动检测到肌体重要的组织器官缺乏营养了。这种缺乏营养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局部微循环不畅导致,也可能是人体产生营养的器官,储存营养的器官失调所致。那么人体这套系统的指挥官下达命令,必须提高血液的含糖量来应急,其实所有的糖尿病初发阶段都是这种应急状态的体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血糖是个什么概念?按照西医的说法是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消耗。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元储存起来。进入肌肉细胞变成肌糖元贮存起来。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中医却认为血糖其实就是“阳气”在血液中的体现,气为血之帅就是说明这个阳气的作用。我们中医有阳虚的概念,那就是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这些关于阳虚的诊断依据其实说到家很简单,就是能量不足的各种体现。阳虚这个概念是中医里面相对于阴虚而言的,是指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最概括的定义。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糖尿病人的表现,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如果我们用中医辩证来看,多尿多饮显然是肾水嘶寒,肾阳不足,膀胱经气化不利的表现,小孩子最大的身体隐患来自于后天脾胃的不健全,也就是说很多小孩子的病根源就在于此。

脾胃是中土,专司人体气机阴阳的升降,如果脾阳被伤,造成土湿困脾,必然会造成心火不能下济肾水,造成肾水嘶寒,引发多尿,膀胱经气化不利又能造成口渴欲饮。脾阳受损也能造成肌体营养物质的供给不足,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反应为饥饿欲食。虽说这1型糖尿病是多指小孩子的,但是我们现实中却能看到很多成年人也表现出多尿多饮的症状。

如果象小孩那样急性发作,说明也许是外部因素和小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畸形脾胃阳气受损。可是有的成年人却常年表现出这样症状,这种比较轻的小便不利很多成年人都存在,甚至于很多人把这种轻度的小便不利当成了正常现象而被忽视。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大量的存在于成年人当中,因为病情不够引发血糖的大幅升高,病情相对比较轻,这就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忽视。但是如果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来看,即说明这种趋势不治将来会造成更严重的病情恶化,又说明现在这种状况是完全可以在初始阶段控制住甚至完全治愈的。老牛在这里要说的就是不要轻易的忽视了这个阶段对于一个糖尿病人的重要性。

西医认为2型糖尿病会引发广泛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2性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那么看完了西医的诊断我们再用中医的辩证来看这个2型糖尿病。心脏病的症状心悸,心律不齐。脑血管病的中风脑溢血,肾病综合症的高蛋白尿和水肿,眼睛的视网膜病变,下肢的缺血性坏死等等表现在纯中医看来,其实就是太阴病甚至是和少阴厥阴的三阴病合病,病人中焦脾胃的功能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系列的表现都说明饮食精微的化生出了严重的问题,人体气血化缘不足时糖尿病致病的根本原因。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也很简单,伤于寒就是根本原因。有的朋友认为糖尿病是现代病,古人几乎不得糖尿病,这个认识是绝对有问题的。伤寒论中的很多条文所描述的症状,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糖尿病。

脾肾阳虚心肺阳气受损是现代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断基础,肺、脾、肾是水精输布过程中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故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寒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导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寒邪困脾,脾不健运,水谷不归正化,水湿内停,泛滥肌肤;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水寒土湿,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若脾阳虚,脾气下陷,肾气不周,升运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尿外泄。水肿消退后,尚可见脾肾阳虚,久病的甚至阴阳两虚,最严重的可能表现阴虚阳亢等证。若水病及血,久病入络,则又可见瘀血阻滞之证。最终会造成严重的心阳不足,如心阳亏损,会造成体内水邪愈加泛滥,如心阳虚不能镇水,造成水饮上泛,寒水凌心,严重的造成局部心肌缺氧的心梗心衰。等等症状的出现都是一派阳虚的表现。

最开始的糖尿病初起可能只是脾肾两脏的虚损,但是大量的错误的治疗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造成最后五脏皆损的严重后果。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正确的中医治疗肯定会很好的控制住病情的,轻度的类似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2型糖尿病也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至少不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患者的严重伤害。

现代社会上流行的,西医倡导的靠控制糖的摄入量,以及靠注射胰岛素等激素类药物等错误的治疗方法是造成病人严重肌体损伤的的根本原因。人体是需要血糖的能量来维持器官的正常运作的,如果脾胃的吸收化生饮食精微的也就是造血的技能被抑制住了,可想而知肌体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升高血糖,这就是现状,各种降糖控糖类的药物和饮食习惯是大错特错的。甚至主流媒体的广告都在不遗余力的给老百姓洗脑,糖似乎是糖尿病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很可悲啊。呜呼哀哉,有多少人死于无知啊。

我们试想为什么大自然给我们很多甜美的美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的都喜欢甘甜的食物,甜蜜的生活是所有人的追求,没有谁愿意主动的去吃那些苦味的饮食。这是因为甜味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一种信号,是一种能量的信号。服从于本能也许是养生的第一妙义。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这就是真正的养生,符合天道的需求就是各种生物的本能。

可是我们可怜的糖尿病病人几乎是被完全杜绝了香甜的食物,吃下去的不再是是香醒脾,甘入脾的富含能量的食物,而大量的苦寒败胃,苦寒伤脾的药物饮食大行其道,而且像胰岛素类的激素类的药物是靠盗取人体先天之本的方式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用激素其实就是在寅吃卯粮,更是变本加厉的伤害病人的行为。从这上面来看,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以说是阴阳倒置,是非颠倒的现状。这就造成糖尿病人终身服药,终身依赖的现状。

说完了西医我们再来看看经方中医又怎么样看待糖尿病,大部分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虚阳亢的表现,因为很多病人的最开始症状就是消渴,哲学温病派中医认为,口渴是阴虚阳亢证,津液耗伤的表现,大量喝水是为了补充津液,这些所谓的诊断真的流害无穷。

经方中医认为口渴是津液气化不利的原因造成的,人们喝的水是要靠阳气的气化生津功能来起作用的,真正在人体内起作用的是津液而不是H2O的水,大量的喝水只能导致本就不足的阳气更加的负担加重,造成体内水液潴留,更加加重了水寒土湿的结果。水寒不能生木,土湿不能养木,造成肝血不足,肝血寒於。肝血要靠脾气的升清来带动,脾被湿困,造成清阳不能生发。同时肝血要温暖才能生发,只有肝血的生发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身体的阳气才能真正的生发起来起到带动人体气机运转。所以说糖尿病,经方中医认为最根本的矛盾在肝脾肾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证。而太阴脾经的功能失常是根源。也就是要按照阴阳六经辩证来看,太阴少阴之间的矛盾是糖尿病产生的爆发点,而厥阴证的症状是糖尿病的一个特殊分支。气本质也必然是太阴少阴的水寒土湿在前造成的。通俗的说,糖尿病是脾病,胰腺本就是中医脾系统的组成部分。

西医宣传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是错误的,在老牛看来,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那不过是西医药商的需求引导的过度商业化的恶果罢了。如果按照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疾病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易经的六爻发展规律,也就是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在疾病起始阶段问题都不大,假如一再误治失治,等病入膏肓了就是神仙来了也没戏。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相辅相成的,河图的成数歌诀很说明问题:“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单存在的,总是有和他阴阳对立相辅相成的事物存在。这是一个定律,如果你认同这个定律,你就会发现绝症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你没有了解这种病的生成发展规律而已,就算是你了解了这个规律,你还要了解甚至是要理解和他阴阳对立的那种方法是什么。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中医是从阴阳观这个角度来看待任何疾病的。假如从严格较真的意义上来看,世上就没有不能治的病,这样的定义在西医看来就是迷信不科学的,可是中医治病又何必非要要符合西医的标准哪?

糖尿病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从太阴少阴脾肾入手,如果你用纯中医的经方思路来看待糖尿病的各种症状你就会发现,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有许多治水的方子都适合治疗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发病初期其实就是肺脾肾三脏处理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有了障碍了,所谓的三消就是指的这三个脏器作为主要爆发点的辩证,肺消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脾消用苓桂剂,肾消用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在糖尿病的中期是久病伤阳久病及肾,病情表现出更加明确的伤阳的表现,这时候就要合方一些温补肾阳脾阳的方子来加大治疗的力度,比如合方四逆类,乌梅丸,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类的方剂。在糖尿病后期,也就是并发症严重的时期首先在治本的基础上必须要重视肝血长期不足造成的脏器损伤,眼部损伤,四肢末梢损伤,甚至是更严重的糖尿病肾病,心脏病,这些相对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就需要加味一些补肝血的方剂,如鸡子黄汤、黄连阿胶汤化裁、桂枝汤类等等的温补发散肝阳的方药。

总之现代医学(既包括西医也包括那些中西结合医们)治疗糖尿病的错误观念在于,不能完全控制病人糖类的摄入,也不能让病人长期妄服一些清热泻火类的药食,本就是中焦的病根,非要用一些伤害中焦的药物来使用,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这难道还不能阴气那些医院里的,“当官的中医们”的惊醒吗?糖尿病人的忌口只需要戒除生冷发物即可,病人“内有所缺必然外有所需”,让病人适当的吃一些有营养的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没有能量的摄入正气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与邪气抗争这才是真正的科学,而不是被这个社会上错误的舆论所影响,使得自己的身体收到不该受的损害。切记切记!

本文来自:老牛原创

二、中医治糖尿病的理论体系

一、思维溯源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病名、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尿病”的记载,其内涵虽无从考证,但不排除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如《灵枢·五变》篇提出了“消瘅”病名,并认为其成因与五脏虚弱、情志失调、内热等有关。

其明确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素问·奇病论》记载了消渴病名,并认为其发病与“食肥甘”有关,如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上述对于“消瘅”“消渴”的认识较为中的,可视为古代糖尿病的通称。迨至东汉消渴病名被广泛运用,并逐渐取代“消瘅”。

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从肾阴阳两虚论治“消渴”,创制肾气丸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如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迄今仍有其重要临床价值。

隋·巢元方首次提出其并发症,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云:“其病变多发痈疽。”

唐·王焘《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明确地论述了其临床特点,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

孙思邈《千金要方》重视消渴病治禁:“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宋以后明确提出了“三消”及“上消、中消、下消”之名,其含义及相互关系。

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灸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

金元医家进一步论述其并发症,如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认为“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张从正《儒门事亲·三消论》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明清医家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消渴》云:“三消久之津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此证肾消得之为多。”

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对三消的临床分类做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三消》云“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临证要旨。

《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后世医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理论、临床研究,使诊疗水平日趋提高。

二、理法精要

韦师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石所伤以及外感邪毒等方面,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体质偏颇密切相关。

发病初期,主要为饮食失节,长期过嗜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烧烤,以致内生湿热、痰火;或有胃肠结热,热伤气阴。

或长期情志失调,气郁化火,郁热伤阴耗气;或竭虑强思,阳气过用,阴血暗耗。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或外感温热毒邪,或为药石之燥烈所伤,劫伤阴液,进而伤气。或房劳伤肾,或年老体弱,劳逸失度,暗耗阴精,虚火内生,皆可引发消渴病。

其病机特点是燥热耗伤气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其病位在于肺、胃、肾,可兼及多脏,尤以肾为关键。阴虚肺燥,津液不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胃热炽盛伤阴,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肾阴虚火旺,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相因为患,而各有所偏重,故“三多”症状既可并见,又主次有别。

病程较久,则易发生以下三种病变:一是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往往因燥热偏盛,暗耗肝肾阴液,阴不制阳,目失濡养,导致二目干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即所谓“耗乱精神,过违其度,则燥热郁盛之所成也”(刘河间《三消论》)。

二是“壮火食气”、阴损及气(阳),脾肾气(阳)阴俱虚,致使水湿泛滥,发为水肿,或阴竭阳亡,而致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

三是在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的基础上,阳虚、气虚则血行迟滞,阴虚则血脉虚涩,终致血行不畅,渐致血瘀,而为络脉病变。或久病入络,多因热结、气郁、湿滞、痰阻等诸多病理产物互相胶结,致使络脉瘀结,成为多种继发病证发病的基础。

如心脉瘀阻,即为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风痰瘀阻,痹塞脑络,即为眩晕、中风;肾络瘀结,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可见水肿或致关格危候;肢体络脉痹阻,气血不能布达于四肢,即可见血痹、痿、厥,甚至发生脱疽之变。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即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尤以脾肾气阴两虚为多见;标实则多为燥热、瘀血、痰阻、寒凝等痹阻脉络之各异。

阴虚燥热常贯穿病程始终,一般而言,早期以阴虚燥热为主,中期以气阴两虚为主,晚期则阴损及阳,以阴阳两虚为主。

在治疗上,应根据其病机特点,标本兼顾,药物疗法与饮食疗法并举。

正如《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云:“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因此,药物疗法当以清热润燥、养阴益气为基本治法。尤应结合脏腑定位,处理好治本与治标的关系。一般说来,应视标本的主次,或以治标为主,兼以治本,或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

《医学心悟·三消》主张“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这种清补并用,针对三消主次而有所侧重的治法,可谓要言不烦,足资借鉴。

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数食甘美”,致体质肥胖者日渐增多,而“肥人多痰”,痰浊阻滞气机,日久则血行不畅,导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又可聚而成痰,即所谓“瘀血既久,亦能化痰”(《血证论》)。

痰浊瘀血互为因果,终致痰瘀并见,阻滞脉络。因此,重视活血化瘀、祛痰泄浊法的及时运用,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及预防并发症,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意义。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中药药理研究,选择相应药物,每可提高疗效。

如气虚者选用黄芪,既可降糖、降脂、降压,又有减少尿蛋白、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可谓一药多用。人参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中满内热者,运用黄连具有可靠的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等作用,用于降糖剂量要大,一般在15g以上。

热盛伤津者,黄连配乌梅,以“苦酸制甜”。

寒热错杂者,黄连伍干姜,为降血糖之常用药对,意在“辛开苦降”。

兼油腻肉食之积者,黄连配山楂,以消食化积祛脂。

兼肺胃之热者,黄连配天花粉,以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且天花粉有可靠的降血糖作用。黄连虽属苦寒之品,然经适当配伍,制其苦寒之性,而无寒凉伤中之弊。

瘀阻血络者用水蛭,其破血、逐瘀、通经作用功倍,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为治疗糖尿病高黏滞血症和高脂血症之要药。

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饮食要坚持平衡膳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原则,为平衡膳食的重要理论依据,意在强调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气味调和才能补精益气,这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要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禁忌“甘美多肥”的食物。

蔬菜以绿叶菜为主,如苦瓜、洋葱、马齿苋、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葫芦瓜、冬瓜、萝卜、山药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水果中火龙果、鲜枣、红果、海棠、柿子、鲜桂圆、香蕉含糖量较高;橘子、橙、柚子、鲜荔枝、苹果、梨含糖量为中等;草莓、枇杷、菠萝、西瓜、樱桃含糖量较少,可以适当食用,其中菠萝、草莓、樱桃能改善胰岛素的分泌,有降糖的作用;西红柿、黄瓜含糖很低,可以适当多吃些以代替水果。

运动锻炼对降低血糖有重要意义,运动强度要适当,应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尤其是患严重并发症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以免加重病情。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尤其是打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与柔和等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三、辨证撷菁

韦师对于本病辨证,非常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由于糖尿病发病之初“三多”症状多不典型,往往“无证可辨”,故应根据其病程、症状、体质、饮食习惯、家族史、舌象、脉象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形体肥胖,以眩晕、胸闷气短、中风等病证就诊,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应同时做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以明确辨病诊断。

其次辨病位,若“三多”症状同时存在,应该根据其偏重程度的不同,辨上、中、下三消。

再次辨标本虚实,本虚证常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证有燥热、气滞、痰湿、血瘀之分。

其中,热证进一步又可分肺胃热结、脾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中阻,而且表现为肝阳上亢者也不少见。

本虚与标实两者常互为因果。一般初病多以热证、实证为主,病久则燥热与阴虚、气虚互见,或与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证互见,并常兼见气滞、痰湿、血瘀诸标实证候。

最后辨本证与变证,糖尿病一般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等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痈疽、眼疾、心痛、中风等变证。但亦有少数中老年患者与此相反,其“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而常以变证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晚9点,精彩继续......

点个赞和,一起为健康加油!

穴位查询、经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