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向现实低头!神话破灭后,中药老字号该如何转型?
健识年报06
文 | 大卫 编 | 锦瑟
阿胶不涨价,公司也能盈利
东阿阿胶2020年运营情况核心速览
2020年营收达34.09亿元,同比增长14.79%;
净利润为0.43亿元,同比增长109.52%;
阿胶及系列产品营收为27.89亿元,同比增长46.23%,占总营收的81.82%;
销售费用为8.37亿元,同比下降了36.85%;
研发费用为1.53亿元,同比下降了25.20%;
存货金额为24.7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了8.17个百分点。
2019年跌入谷底的东阿阿胶,艰难地爬起来了。
2021年3月20日,东阿阿胶披露了2020年业绩。2020年的营业收入达34.09亿元,同比增长14.79%;净利润为0.43亿元;2019年时公司亏损4.43亿元。
自从2019年阿胶宣布不再提价、经销商清库存后,东阿阿胶在医药行业的存在感就一下降低了好多。“滋补圣品”似乎从我们身边消失了。
但高端阿胶产品一直是东阿阿胶的业务重点。2020年,东阿阿胶的阿胶及系列产品营收为27.89亿元,同比增长了43.61%,占到总营收的81.83%。不过,东阿阿胶正在努力摆脱“阿胶依赖”。公司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要培育和尝试新的品类,成长为“中式滋补健康企业”。
从以阿胶为主逐渐走向滋补的“转型”,对于东阿阿胶来说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2020年6月14日,东阿阿胶就发布了阿胶之外的新滋补产品燕窝。截至2021年3月20日,东阿阿胶已经有5款燕窝上市。
除了新品,就连阿胶产品本身也在面临转型。东阿阿胶开始向快消品拓展,陆续开发了可以像冲咖啡一样方便食用的新型速溶阿胶粉,以及阿胶珠等产品。除食品外,东阿阿胶还在开发化妆品。
曾经和茅台比肩的东阿阿胶,不得不走上多元化转型的道路。它的命运,也是中药行业艰难转型的一个缩影。
去库存结束
东阿阿胶转型拉拢年轻人
根据东阿阿胶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库存产品金额从2019年的35.21亿元,已经下降至2020年的24.77亿元,库存在总资产的比重也下降超过8%。
经历一年的去库存后,东阿阿胶基本完成了自身换血。从2019年开始,“高端”二字已经不在东阿阿胶年报的营销计划中出现了。这也标志着“价值回归工程”已经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
东阿阿胶曾规划每斤价格要涨到5000元以上,但过度的渠道挤压遭遇滋补品在2018年的整体退潮,公司不得不选择在2019年一次性“排雷”。
2020年,数字化营销、拓展年轻消费群体,以及布局休闲滋补产品成为了东阿阿胶转型的关键词。
2020年东阿阿胶的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13.26亿元,下降到8.37亿元,降幅达到36.5%。公司在年报中表示,传统媒体的品牌费用投入减少,向数字化营销转型。
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的广告费用、终端市场的推广费,一直是东阿阿胶的费用大头,几乎接近历年公司的净利润。东阿阿胶凭借广告轰炸,维持着自身产品的高端形象。但从2017年开始,东阿阿胶的推广已经陷入停滞,2018年17亿元的推广费用,也没有冲淡“水煮驴皮“事件的影响。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线下门店、连锁药店门可罗雀,网上购物成为了主流。互联网的用户群体多以年轻人为主,而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是东阿阿胶产品“送礼”场景下的用户。
中药如何和互联网结合,这是东阿阿胶所要解决的难题。2020年,数字化营销成为东阿阿胶减少传统媒体投放后的重点。东阿阿胶大量利用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利用短视频等形式打广告,极尽讨好年轻群体。
在产品方面,东阿阿胶开发了阿胶粉速溶产品,方便携带,也开发了阿胶凝膏、阿胶珠等系列阿胶衍生品。产品形态上更显年轻化。
这一系列调整,可能也在内部引发争议。3月20日,在宣布扭亏为盈的同时,东阿阿胶也宣布董秘吴怀峰辞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东阿阿胶的高管异常离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年初至今,东阿阿胶已经有9位高管陆续离职。高管离职潮的起点,是公司原总裁秦玉峰的离开。在任时,秦玉峰一手缔造了东阿阿胶的“价值回归”战略。
2019年年中,“回归”戛然而止。东阿阿胶180度大转弯拥抱互联网,这中间有多少故事,恐怕只有离职的高管们说得清楚。
转型方向各显神通
中药企业不得不变革
“向现实低头”是东阿阿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曾经的东阿阿胶,连续12年累计上涨超过18次,价格由100元/公斤上涨到近5000元/公斤。阿胶变成了投资品,渠道商大量囤货,寄希望于在阿胶下次上涨的时候,卖出去大赚一笔。
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破灭的一天,那就是系统性风险:滋补养生保健的需求在2018年突然降温。
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市场整体滋补品类和补益品类增速从过去年均20%下降到5.8%。商务部旗下的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也显示,2018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口额504.29亿美元,同比下降9.75%。
有人将之归结于“权健事件”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滋补保健品退潮是不争的事实。东阿阿胶陷入了涨价神话破灭的困局中。
其实,中药老字号并非只有“涨价”这一条路。云南白药在业内最早开始大健康布局,开发牙膏、面膜等消费级产品;片仔癀也有化妆品业务。但这些传统品牌要与时代脉动真正结合,还是有难度的。这一方面考验管理者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考验市场的接受能力。
东阿阿胶采取的电商化转型或许是一个思路,另外东阿阿胶还开发“工厂直达顾客”等个性化定制的销售方式,最大可能接近终端消费者。
但这些方法只能在滋补保健类产品上起效,对于大量中药普药企业来说,既搭不上滋补保健的边,又靠不上独家品种的边,依然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中药企业其实饱受多方压力,一方面,原料来自于农业种植,价格波动很大;另一方面,医院受药占比指标影响,对疗效不甚明确的中药多采取拒绝的态度。
去年年底,多地医院就出现了停用部分中药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中药在现实中的遭遇,与国家层面大张旗鼓的鼓励显得格格不入。
先要活下去,才能谈得上“弘扬传统、守正创新”,这是目前中药业界的最大命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东阿阿胶算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其他中药企业会否跟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