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活到140多岁,他的奇怪理论是否适合现代?
"药王"孙思邈,活到140多岁,他的奇怪理论是否适合现代?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 ,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孙思邈
中华的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才,他们可能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燕山"的将军,也可能是"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神医,但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又是何等身份,做出的贡献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巨大的。
生老病死,是人间永远不变的话题。我们可能无法预知自己的出身与自然性的死亡,但是我们可以稍作弥补挽救的,是我面对病魔时,自己受到威胁的生命。在我们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一批的医生,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如今科技手段的进步性催生的许许多多的医学人才,他们无一不是凭借自己一己之力,与时间一同赛跑,在感受生命独特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中医者,人生必须阅读的书籍,当属药王孙思邈的《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史上的先辈,孙思邈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概括的,实际上,这个大名鼎鼎的药王在自己对于中医的见解上,也有独到之处,他提出的许多理论,都可以作为今日的参考投入到现代医学事业的研究中。
戒色戒欲
孙思邈曾经在自己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到自己的长生秘诀——戒色。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御女之法能够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有颜色无疾病,若加以药,则可长生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要求年轻的小伙子们每个月行房事不超过两次,并且长此以往,就可以活到二百岁,再加以药物的辅助治疗,就能够长寿了。这当然不一定是真的,且不说个人的长寿来自于基因,更何况两百岁实在是有些夸夸其谈了,不过中医讲究的,就是一个阴阳调和,孙思邈作为中医方面的大家,注重阴阳相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戒色戒欲之外,孙思邈在行房事的方面奇怪的理论也非常多,他认为,行房事还要讲究天气。也就是在天气好的时候行房事,有助益效果,反之则会伤身。这也让很多人都好奇,到底在药王的眼中,什么样的天气算是好天气呢?
关于天气的论证,药王还真正的给出了具体详细的标准和范畴,他认为"御女之法,避大风大雨大雾大寒雷电霹雳",也就是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时是不可以行房事的,如果违背了,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损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癫痴顽愚,喑哑聋聩,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
也就是说,如果违背天意非要这样做,不仅仅会对夫妻二人自己本身产生危害,一旦有了孩子,也一定会残疾,甚至影响以后的品格。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个孩子的先天情况可能与怀孕的环境有关,但是品行道德基本上靠后天培养,因此这个说法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封建色彩,还是不能全部滥加相信。
性别转换
大家都知道,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非常严重的,人们都想要生男孩去继承家业,因此在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生男孩的偏方窍门就应运而生。
孙思邈还真的有这样令女胎转化成为男孩的方子,还是《备急千金要方》这本书中,孙思邈曾经就记载过这个方子——"阴阳调和,二气相感,阳施阴化,是以有娠,而三阴所会则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气成于胞里。至于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象形而变,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时男女未分,故未满三月者,可服药方术转之,令生男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胚胎在孕妇肚子里没满三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孕妇服用药方进行胎儿性别的转化。这就多多少少显得荒诞无稽,且不说这三个月的具体数目究竟从何说起,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胎儿的性别是由体内的染色体决定的,即使在医疗手段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在孕妇肚子里扭转胎儿的性别,更何况是在千百年前的古代呢?
关于胎儿的性别问题,孙思邈还有专门提供给想生男孩的人家的药方,不同于上文提到了性别转化,这个药方是一开始就怀男孩的,而这个药方的内容大多都不是什么非常名贵的药材:丹参、茱萸、芍药等。这些药材都没有能够改变染色体的功效,因此药方究竟是不是有用,结果几乎是肯定的了。
还有不用药材的办法:孙思邈认为,将一把斧头放在孕妇的床底下,即可生下男孩。这更加是无理取闹的,胎儿的性别怎么会因为床下放了什么东西而改变呢?这显然已经不属于中医,甚至是医学的讨论范畴了,斧头生男孩的例子,在古代也几乎没有,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咱们的祖师爷异想天开闹得哪出闹剧。
虽然孙思邈确确实实活了一百四十多岁,算是十分长寿,也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他的内容毕竟已经是千百年前的,有一部分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再加上他还有一个道士身份的加持,开出的方子多多少少也带一些神秘色彩,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应当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合理的接受前人的精粹,谋得发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