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的特点
恒久弥坚和与时求新是经典两个方面的品格,中医学理论就是以经典为筑基发展起来的。 希腊特·尔菲(Delphi) 神庙内题有诸神的一句至言: “认识你自己”! 明经而知本,方可堪“因虑而处物之智” (《灵枢·本神》) 。我认为,中医学理论有如下特点。一是生成论的人体观认为人体是“天生人成”生机与生气共具而生机成命的“生生之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形体。“生成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之道有序,生之机应时,生之别各异,整体齐同地生长发育,这个生成整体是个小宇宙,通应天地,即《素问·至真要大论》 所言: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点与西方医学构成论的人体观大异。
《公孙龙·迹府》: “辨以正名实而化天下”,《墨辨·小取》说: “夫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别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以此,《荀子·非相》称“君子必辨”。在此情势下,医家把“候”“阅”“审”“观”“察”等诊视行为概之以“辨”,既辨病又辨证候。因证候既有具体的时间、空间的含义,又“论莫明于有证”( 王充《论衡》) ,因之,作为诊病时状态的证候尤令医家率先所求,如夏仲方所言: “不求病之命名,但求证之切当。”循上所言: “证”是证据、证候的统概。中医病证述语,语义的惟象概括性要求医生临证必辨。如咳嗽,《素问·咳论》讲“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又如痹证,不仅风寒三气杂至可为病,且痰凝、瘀血等也可致病。除理论构造性的要求之外,动态观和贵时以及传统工程学“顺其物宜”的思维方法,也是蕴发辨证论治的原因。《易·系辞传》讲“象其物宜”《墨 经·经上》说: “法宜则观者宜”,《考工记》制车、制弓讲究用宜物的方法。《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言 “顺者为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任其所宜”, 因时、因地、因人之“顺宜”成为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辨证论治自东汉张仲景以平脉辨证纲要伤寒杂病以降,历代医家学者不断开拓创新,推出多种纲领和治病方药,辨证论治以实用性、多样性、变化性、艺术性称著。 六是承载独特医学发现医学发明的理论中医药有很多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其中有许多是首权独特并有其理论的。如与针灸、按摩、养生、武术等相依从的俞穴和经络、药学理论等。俞穴属于医学发现,它不仅有表面解剖学的意义,还有深层次的内涵。俞穴又有腧穴、输穴、穴位、孔穴、灸窍等称谓, 源起于先民的针灸按摩等,是其施治的作用点,以其天人相应观念模拟地理之脉穴而名“穴”,是分布体表上的一些节点,是气血流注、转输、凝集、交会的关键部位。一是它有信息的内通性、外联性和遥传性; 二是功能上的放大性; 三是功能上的相对特异性和多样性; 四是效应的选择性和双向性; 五是分布的对称性或全息性; 六是空间位置的层次性和公度性等。经络既属医学发现,也是医学发明。认识到俞穴的信息可循一定路径向体内感传是人类的一大发现,但在此后漫长的时日,对这个信息道的理论建设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以《黄帝内经》为例,它保存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关于经络的理论模型,其中主要有《素问·阴阳别论》的人体四经模型,《素问·五藏生成》的人体五经模型; 述及六经论述最多的如 《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热论》《素问·诊要经终论》等,《素问·气府论》是九经,《素问·刺热论》是十经,《灵枢·本输》是十一经,最后才有《灵枢·经脉》的十二经。
中国自古重视时间,即“贵时”,认为时间是天运所致。《荀子·天论》讲“天有其时”,人从天而应天,故特别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它有法时应节和神转不回的特征。
人之一生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一年中也如植物有生、长、 化、收、藏之异,并且在一年24节气的交节之时,人体的感应最为敏锐。特别是八节中二分二至之时。《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体五藏应节四时,称“藏气法时”,如肝“随节应会”(《千金要方》) ,脾“含吐应节”(《春秋元命苞》) 等等。《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了人体的时间结构有不可重复、不可还原的特点,概之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玉版论要》《玉机真藏论》) ,临床上很重视“病遇节发”(《灵枢·岁露》) 。
四是象认知方式,即据象认知见诸事物,蕴生观念是谓象。象既是对感知物质世界信息的表述 ( 观象) ,如《易·系辞传》所称“象其物宜”,又是意念的推演,即“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传》) 的意象; 还包括模拟效法之法相,如《易·坤》卦之卦象是“效法之谓坤”(《易·系辞传》) ,脉象是“效象形容”(《伤寒论·平脉法》) 。《公孙龙·迹府》: “辨以正名实而化天下”,《墨辨·小取》说: “夫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别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以此,《荀子·非相》称“君子必辨”。在此情势下,医家把“候”“阅”“审”“观”“察”等诊视行为概之以“辨”,既辨病又辨证候。因证候既有具体的时间、空间的含义,又“论莫明于有证”( 王充《论衡》) ,因之,作为诊病时状态的证候尤令医家率先所求,如夏仲方所言: “不求病之命名,但求证之切当。”循上所言: “证”是证据、证候的统概。中医病证述语,语义的惟象概括性要求医生临证必辨。如咳嗽,《素问·咳论》讲“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又如痹证,不仅风寒三气杂至可为病,且痰凝、瘀血等也可致病。除理论构造性的要求之外,动态观和贵时以及传统工程学“顺其物宜”的思维方法,也是蕴发辨证论治的原因。《易·系辞传》讲“象其物宜”《墨 经·经上》说: “法宜则观者宜”,《考工记》制车、制弓讲究用宜物的方法。《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言 “顺者为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任其所宜”, 因时、因地、因人之“顺宜”成为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辨证论治自东汉张仲景以平脉辨证纲要伤寒杂病以降,历代医家学者不断开拓创新,推出多种纲领和治病方药,辨证论治以实用性、多样性、变化性、艺术性称著。 六是承载独特医学发现医学发明的理论中医药有很多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其中有许多是首权独特并有其理论的。如与针灸、按摩、养生、武术等相依从的俞穴和经络、药学理论等。俞穴属于医学发现,它不仅有表面解剖学的意义,还有深层次的内涵。俞穴又有腧穴、输穴、穴位、孔穴、灸窍等称谓, 源起于先民的针灸按摩等,是其施治的作用点,以其天人相应观念模拟地理之脉穴而名“穴”,是分布体表上的一些节点,是气血流注、转输、凝集、交会的关键部位。一是它有信息的内通性、外联性和遥传性; 二是功能上的放大性; 三是功能上的相对特异性和多样性; 四是效应的选择性和双向性; 五是分布的对称性或全息性; 六是空间位置的层次性和公度性等。经络既属医学发现,也是医学发明。认识到俞穴的信息可循一定路径向体内感传是人类的一大发现,但在此后漫长的时日,对这个信息道的理论建设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以《黄帝内经》为例,它保存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关于经络的理论模型,其中主要有《素问·阴阳别论》的人体四经模型,《素问·五藏生成》的人体五经模型; 述及六经论述最多的如 《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热论》《素问·诊要经终论》等,《素问·气府论》是九经,《素问·刺热论》是十经,《灵枢·本输》是十一经,最后才有《灵枢·经脉》的十二经。
往期精彩
![](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210218/c7jz2p4jpcnxv-www.9toutiao.com.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