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十法与专方
脾为后天之本,与气血、寒热、痰湿等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脾脏之功能,充分发挥其主生气生血、主统血、主运化、主四肢肌肉,又与津液代谢相关等功能的治脾诸法,统称为“理脾法”,是临床常用治法。理脾主要有十法,这篇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
“理脾法”含义有三:一为治理、调节脾脏,恢复脾脏生理功能,如健脾化湿、运脾通络、醒脾开胃等;二为管理全身气血阴阳,如健脾摄血、健脾固精、健脾升阳等;三为辨别虚实寒热,改善脾之功能,如健脾温阳等。理脾法可以总结为“理脾法以理气为核心,理脾之功能,理气血阴阳之虚实,理脏腑之寒热”,既包括调理脾脏之功能,也包括通过调理脾脏功能从而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临床实践,我们将治脾诸法归纳为理脾十法,包括补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升脾气、化脾湿、消脾积、醒脾困、运脾滞、泻脾热、固涩法。
1 补脾气
补脾气即健脾益气,用于体虚乏力、病后体弱、劳倦伤气、饮食伤脾等,以四君子汤为代表,可选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山药、党参、太子参等。脾虚气弱,气机易郁滞于中,故可加陈皮、砂仁等行气导滞,有助于脾气恢复,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滋脾阴
滋脾阴即滋润脾阴。“脾阴”之说素有争议,脾有气、有阴,而临床中脾阴不足的症状多与胃阴虚类似,表现为口渴思饮、胃脘灼热等,以益胃汤、麦门冬汤等为代表,可选用玉竹、黄精、石斛、葛根、麦冬、沙参、天花粉等。脾为至阴之脏,其不足者可表现为阴不敛阳,出现失眠、口疮、失眠、健忘等症,以酸枣仁汤、百合知母汤为代表方,缪希雍提倡“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可选用石斛、玉竹、麦冬、沙参、百合、白芍等。
3 温脾阳
温脾阳即健脾温阳散寒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见脘腹疼痛、泄泻、肢凉、纳差等症者,以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理中汤强于温中散寒,黄芪建中汤强于和中止痛,吴茱萸汤强于和胃散寒止呕。药物可选用桂枝、干姜、附子、吴茱萸、白豆蔻、肉豆蔻、补骨脂、荜茇、高良姜、川椒、丁香等。阳虚出血者,忌用大辛大热之品动血,亦不可予大寒之品凝血,当温脾止血,选用黄土汤健脾温阳摄血。
4 升脾气
升脾气即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意。用于阳气不升之内脏下垂,阳气被遏之发热、乏力,也可用于清阳不升之头晕目眩、下肢水肿,久痢之气脱者,内痈、外痈之脱毒期。以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为代表方剂,可选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脾气又有补脾以降逆胃气之意,以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升脾气,和胃降逆。
5 醒脾困
醒脾困即芳香醒脾法。脾脏劳倦,无力运化,功能减弱,表现为乏力、肢体困倦。因其不同于脾虚证,故称为“脾劳”,以芳香醒脾,鼓舞脾脏以“醒阳”,增强脾脏的益气行气化湿之功。可选用枳壳、陈皮、砂仁、香橼等药。
6 运脾滞
运脾滞即运脾导滞。滞有气郁、气滞、湿蕴、食积之分。气郁于内,表现为情志不遂、胀满胀痛等,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选用柴胡、枳实、白芍、佛手、香橼等药物疏肝行气。气滞即气机壅滞于中焦,表现为胃肠气滞、脘腹胀满、呃逆、嗳气等症,以枳术丸、枳实消痞丸为代表方,选用枳实、白术、莱菔子、厚朴、枳壳、陈皮、大腹皮、化橘红等药物,疏散胃肠气滞。湿蕴指气机郁滞,内生痰湿,又阻滞气机,可予二陈汤、温胆汤,选用陈皮、半夏、胆南星、石菖蒲、浙贝母、瓜蒌等药物,祛湿化痰以调畅气机。食积指饮食不节,以保和丸为代表方,选用连翘、焦神曲、生山楂、鸡内金等药物消食化积。郁久化热,气郁而变生火热,湿蕴变生湿热、痰热,食积化热,可配合使用清肝热、清痰热、化湿热等治法。运脾滞之法关键在于行气、通腑,使有形实邪从肠腑排出,促进气机运行,故可加通腑药物。
7 消脾积
此处脾积指脾虚寒积、瘀血内积证。寒积证多见于脾肾阳虚病证,表现为腹痛便秘、喜温喜按、手足寒厥等,以大建中汤、温脾汤为代表方,选用附子、花椒、干姜、党参、白术、厚朴、大黄、甘草等药物。瘀血内积指脾络瘀滞证,久病入络,临床见病久腹痛、便秘、舌暗红等,可加丹参、檀香、三七、郁金等药物。
8 化脾湿
化脾湿指运化中焦水湿,广义者包括运化湿、水、痰三种代谢产物。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转化成气血,内蕴中焦而化生痰湿,阻滞气机,困脾碍胃,表现为困怠乏力、泄泻、舌淡苔厚腻等,以平胃散、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为代表方,可选用苍术、薏苡仁、白扁豆、半夏、佩兰、泽兰、茯苓、白术、六一散、竹叶、木瓜。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水肿者,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可以茯苓、猪苓、薏苡仁、苍术、桂枝等为主药。痰湿内蕴者,以石菖蒲、浙贝母、竹茹等为主药。化脾湿法与运脾滞法有相同点,又有区别。运脾滞以行气为主,通过行气以消湿、痰、食之内积;化脾湿法以祛湿为主,通过调节水液代谢以化湿、痰、水等实邪。诸多药物既能化湿,又能行气导滞,如草豆蔻、半夏、陈皮等。
9 泻脾热
脾热指脾气虚弱而生的“阴火”,我们称为“脾之阴火”,故泻脾热指益气健脾消阴火。临床可见口疮、乏力,伴低热、消瘦等内热之象,又有脾虚气弱的基础。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失阴血滋养,肾精失养,则心阴、肾阴不足,相火亢盛,此相火便是“阴火”。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内耗营血,形成内热,故脾气虚弱是形成“阴火”的根本原因。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升阳气,降阴火”,以升阳散火汤为代表方。又有清脾热以安胎者,多用黄芩、白芍等,可加用益气固摄之品,如黄芪、炙甘草等。
10 固涩法
固涩法指固涩人体气、血、精、津等的治法。脾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主固涩,气虚固涩无力而出现汗证、血证、滑精、尿频、大便失禁、白带多等,可予归脾汤益气养血止血、玉屏风散益气健脾止汗、桑螵蛸散固精、缩泉丸益气缩泉止遗、完带汤健脾渗湿止带、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止泻。
小结
临床运用理脾诸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临床中理脾诸法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运用时可单用某一治法,也可兼而用之以增效。如补脾气与醒脾困合用,增强脾脏运化功能;补脾气与泻脾热合用以消阴火;补脾气与化脾湿合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功。
②调节脾脏功能,当考虑脾脏与他脏关系。如脾胃相关,同居中焦,主气机升降,临床应健脾和胃同用;肝脾相关,治疗时可调肝理脾;脾肾相关,健脾温肾以增强温阳之功。
③他脏之病,可从脾论治,各脏腑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划分。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治脾的重要性。
④通过调畅气机而治脾,如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剂。
⑤一味中药兼多种功效,临床切不可以健脾一概而论,当区别其各自特点。如苍术性温,辛香健脾,苦温燥湿,又可祛风散寒,长于燥湿健脾;薏苡仁性偏凉,健脾渗湿强于通利水湿;木香性温,辛散温行,长于行气。
燕京名医张声生30余年临证经验——
《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
本书总结了张声生教授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对疾病的医理认识,分为医理出新、临床克难以及附录的脾胃病常用方剂解析,详尽论述脾胃病治疗的方方面面。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声生 赵鲁卿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