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案例分享

文 / 健康养生聚焦点
2021-01-12 18:11

结肠息肉: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结肠息肉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

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 X 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 、乳头状腺瘤。此外,也常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

患者,男,汉族,生于 1971 年 11 月 19 日,今年 44 岁。患者诉自 2017 年体检发现结肠息肉后,行切除术。但此后每年体检均发现结肠息肉,至今已行 5 次息肉切除术,最近的手术进行于 2020 年 8月。患者苦于多发息肉多年,平素怕冷,纳可,但大便稀溏,伴粘液状排泄物,一日 5~6 次,苦不堪言。舌红,苔黄腻,口周粉刺。

诊断后给予处方如下:乌梅 20g 黄连 10g 仙鹤草 30g 桔梗 10g 生薏苡仁 20g 鸡内金 10g 生蒲黄 10g 青黛 6g 白及 20g 白蔹 10g 白花蛇舌草 30g 蒲公英 20g 代赭石 20g,30 付,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各一次。

本人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是有体质基础的,这位患者息肉多发,反复不是偶然现象,与他的体质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人体胖,面部油腻红润,且口臭明显,加之口周粉刺,为典型的湿热体质。

以往的研究表明结肠息肉的多发体质为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因此在治疗时要标本兼治,以清利湿热为主。处方中用到了五种不同颜色的药物分别是黄连、鸡内金、生蒲黄,黄色;桔梗、薏苡仁、白及、白蔹,白色;青黛,青色;代赭石,赤色;乌梅,黑色。

乌梅,黄连配伍取乌梅丸之意,以治疗病人的久泻久痢,日排便5~6 次,为急则治其标。然后以仙鹤草收敛止血,且有补虚之功,用桔梗在于,《本经》记载桔梗 :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知桔梗不仅可用于治疗肺疾,亦可疗肠中之病。

本人认为结肠息肉应从“痈”论治,在用药上使用的白及,白蔹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于痈疽的记录。白及,《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白蔹,《日华子》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

青黛、蒲黄、代赭石,清热凉血止血,以去除湿热下注导致的息肉出血。

鸡内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

蒲公英,为祛除湿热,治疗痈肿的要药。《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因结肠息肉大多具有癌变的性质,因此投以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救其未变之时,为未病先防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