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诊脉 破解难症

文 / 健康点
2021-01-12 18:11

在学习中,脉诊是非常不好掌握的,但是脉诊确实又非常重要。学好诊脉,才能辨证准确,用药有的放矢,破解难症,提高疗效。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当中,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在望闻问切中,虽脉诊排在最后,但它在中医诊断中占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内经》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篇。《难经》里的81难,前30难说的都是脉诊。历代各家无不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作为证变、法变、方变、药变的依据。临床中凭脉辨证兼顾其他三诊,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看清了,用药就方向对了头,就不难取得疗效,甚至会治疗许多疑难杂症。

西医发展得很快,检查手段一日千里,已发展分子学,从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等检查手段去诊断疾病,但西医的检验结果可作为参考,却代替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张仲景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们中医从脉上观证,诊脉是中医的特色,这么重要的一点特色不掌握那怎么能行。

怎样能平好脉呢?《难经》言脉法,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临床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至何处,何处有病;如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黏豆子逐渐加码。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然而,初学脉时老师不让摸人的手腕,而是让摸河里的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乍暖还寒的初春,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细切“春弦”;炎夏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夏洪”;秋风送爽,一手举着麻雀,一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秋毛”;冬天砸冰伸手到河水练“冬石”。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夜,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从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季节的形状。

诊脉不是容易的事情,往往心中明了,指下难明,但既难也易。如迟数以数字计算,比较容易。而浮沉两脉,到底浮在哪里,沉在哪里,难以琢磨。那么究竟如何区分和判断脉,脉学所言“木在水中浮”的感觉是什么?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取一块长5厘米,宽1.5厘米,厚1厘米的长木条,漂浮在盛水容器中,闭目静神按木漂浮的感觉。当手指轻轻按在木块上,向上下起伏,才有木在水中浮的灵感;当按木块起伏运动,感觉木块向上推动力,犹如水运行碰撞手指腹感觉;如再把木块向前推走,按木起浪,木块在水中荡悠悠的感觉,这时就不是浮,而变成洪脉。经反复在病人脉上体会,才领会到濒湖脉学所言:“浮如木在水中浮,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再如芤脉,笔者把一个长方形小气球,手指下感觉是内空外实,当笔者诊到危急病人脉时,有脉无血犹如按气球的感觉。笔者深深感到古人所说芤脉的真实性。芤脉者死脉也,正如脉学所言:“浮大中空乃是芤。”

那么沉脉如何诊出,笔者做过尝试。把两根铅笔放在一起,两笔之间绷一细绳,当用指腹摸铅笔时,只能按到铅笔突起部分,而线绳不可摸测。当你在两根铅笔之间用力诊查,就可感到手腹之下线绳柔软的感觉。我们把这一感觉运用到病人身上,正如濒湖脉学所言:“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那样,水的特性是湿润而下走的,沉脉也如水流一般总是呈现于深在的筋骨之间,故诊察沉脉轻取不行,重按始应。

滑脉如珠滚动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无真正尝识,如何感觉脉来运行象珠子滚动,使人难以理解,笔者曾做一个实验,做一个木质长方形小槽,把5个玻璃球放在其内,把它放入盛水盆中,水在盆中,槽在水中,球在槽中滚动,手腹一前一后、一来一往,反复体会球在指下滚动如珠的状态,把这一感觉用到病人身上时,有了相似的灵感,就是滑脉。

脉学是科学的、真实的、有形有物的,绝不像西医所说桡动脉的跳动快慢而已,而是反映四诊八纲症结所在。

在学习和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在诊病时有了它,马上心明眼亮,如在夜航中见明亮的灯塔一般,离开了它如盲人夜行。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