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真有用吗?适用于哪些病症? 医院中医科科普来了

文 / 陈娟讲健康
2021-01-04 09:10

生命体从卵子与精子的相遇,到胚胎的孕育,直到生长壮老,皆由阳气所生,而人的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所化,因此阳气也决定了生命体的成长,但是现代人都对阳气认知不够,重视不够,人们在承受巨大的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的同时,加之自己的不良嗜好,均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人体的阳气,例如人们常常长期熬夜,过度纵欲,嗜食贪凉,嗜食冷饮等这类情况发生,均在消耗我们的阳气。

在临床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诸如浑身无力、精气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的症状,久而久之便会引发阳气不足,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等诸症,进而衍生诸多难愈之症,因此养护阳气乃是养生治病的根本,而如何养护我们的阳气呢?

宋代著名的医家窦材他在《扁鹊心书》中记载道“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为什么灼艾是扶阳的秘诀呢?是因为艾叶生于山阳,采于端午,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之物。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故而中国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我们把阳气算作一百,那么,人从生到死就是阳气从一百到零的过程,故而养生贵在保养阳气,强壮阳气。

艾条

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比拟,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的短红外线渗透力是普通长红外线的三到四倍,能够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艾灸同时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脉的功能,艾火的连续燃烧和传递,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通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用。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到:“艾叶能灸百病。”清代吴仪络在其药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记载到:“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从上述古医籍中,我们知道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阳固脱、防病治病等作用,那适用于哪些病症呢?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虚证、寒证。如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腹泻;脾肾阳虚、元气暴脱所致久泄、遗尿、遗精、阳痿、虚脱、休克;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腿痛等。

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瘢痕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其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施瘢痕灸和刺激较强的天灸。孕妇的曲骨、中极、关元、石门以及小腹部穴位慎灸.小儿、昏迷、肢体麻木或感觉迟钝者,一定要避免施灸过量,灼伤皮肤。

7.对于昏迷重症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施灸,以免耽误病情.一般来说,头、面、胸部有毛发处不宜施灸,但头顶的百会穴可采取隔物灸。

注意事项

1.灸时应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点燃衣服被褥。

2.施灸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腰背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

3.黏膜附近、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实证、热证、阴虚发热、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4.灸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以消毒纱布包敷。

内容仅供参考,作者:何苏平 沈凤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