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果有山、水之别,清三焦之火,除心烦、解肝郁、清口气、除湿热
广阔的大地上植物的种类千千万,相似者不计其数,但是相似却又很大的起别,比如有一种果实,此果有山、水之区别,它的花如古人的酒杯,果对于健康来说能抵千金,用之善于清三焦之余火,清除心中烦躁、解肝中郁结、清新口气、除肝胆之湿热。
这种植物就是栀子,中药栀子就是它的成熟果实,但是栀子有山栀子、水栀子的区别,传统认为山栀子可以入药,而水栀子一般作为染色使用。
栀子入药的历史比较悠久,《神农本草经》就有“主无内邪气,胃中热气”的记载,基本上叙述了栀子清热泻火的主要功用。
后来《别录》新增了栀子“主心中烦闷”的说法,深得其精髓,《本草撮要》中更是说“功专除烦泻火”,《本草集要》进一说“善去心中客热,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本草纲目》总结出栀子“泻三焦之火”的说法,是对栀子的最佳归纳,而且《本草经疏》说可以“泻一切有余之火”。
作为中药而言,栀子的用途不在少数,但有一部分用法对于普通的中医爱好者来说比较难以掌握,就以养生方面而言,中药栀子的使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栀子清肝胆湿热。
长期的饮酒、饮食偏于肥甘辛辣或者其他生活习惯可能会湿气内生,湿气郁久而化热,浊热聚于肝胆,则表现出面目的发黄,甚者一身都有这种颜色的改变。
栀子清热降气,通利湿热,正如《丹溪心法》总体到“大能降火,从小便而出”,加之栀子善于清三焦湿热,所以上述人群适合用之。
一般来可用栀子与茵陈合用,别小看这两者,它可是知名方法“茵陈蒿汤”的主要精髓,这是张仲景的拿手方法,《本草通玄》评价“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去湿热也”。
二、栀子清三焦脏腑之余火。
虽然说清三焦之火,却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栀子更为善于清心、胃、肝三个脏腑的余火。对于心火则是热在心,如见到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心胸中闷,可用栀子与淡豆豉的组合,用以清泻郁热、除烦躁。
胃中热郁则容易烦躁而渴、容易饥饿、口唇干燥,还伴有口气的不清新,可用栀子、大黄、黄柏、白蜜一起来清胃火。
如果胃火较胜,那么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因为火热灼烧而出现胃中的痛感,这时候可用炒焦后的栀子,加生姜汁一起喝。
都说性格开朗的人更健康,这个是深得中医学者认可的,反之气不顺日久则肝郁,肝郁日久则化火,从而有肝郁火旺的亚健康。
肝郁火旺的人既要舒畅情志又要清火热,因此可用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牡丹皮一起配伍;说点题外话,如果仅仅是情志不畅而肝郁,并没有化火,这时候属于肝气郁结的人,可用上述的方法去掉清火的栀子、牡丹皮即可。
这两个方法都是当今常用且名气很大的,前者名叫“丹栀逍遥”,后者名为“逍遥”,有肝气郁结表现的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
除此之外,气、血、痰、湿、食等因素皆可郁结,郁结日久也化火,从而有心胸中满闷、腹中的胀满、吞吐酸水、不容易消化的亚健康表现,这时候均可使用栀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来养生,等这些表现没有之后再根据其根源做适当的养生。
除了上述的几类用途,因为脏腑热盛则血热,血热则血妄行,可以见血出的特点,这种情况也会用到栀子,只是这类表现一般不属于亚健康的范畴,且对专业知识要求较为严谨,再次就不再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交流学习。
关于栀子,常用的大致有三类,一是生栀子,它虽然“苦寒”,但是清火之力较好;二是炒栀子,经过炒后苦寒的弊端得以减弱,适合的人群更为广泛;三是焦栀子,它更适合于血热而妄行之人。
用栀子其实就是用到它“苦寒”的特点来清火热,但是这是因此,所以脾胃虚弱而大便稀薄的人、胃中寒气的人不适合用之。
栀子的功用是比较明显的,适当运用更利于养生,还需要在提醒的是山栀子才能用于养生,而水栀子这种植物多是用于当作染料,多了解中医中药知识,欢迎大家一起评论交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