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病要多参考舌诊

文 / 健康时光在路上go
2020-12-19 18:14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要求医者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资料,并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总结出该病证的特点,再以此确立治法,施以方药。由此可见,全面而真实地获取患者信息尤为关键。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其中,望诊主要为通过观察人体"神、色、形、态"的变化,以推测脏腑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在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巨大,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望诊也位列四诊之首。《黄帝内经》主张"以表知里",《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西医诊断"视、触、叩、听"也将望诊列为第一位。因此,作为医者,察言观色是基本功。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发现五脏六腑的病变会在人体许多部位的体表标志有所体现,其中尤以面舌部最为明显。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协调平衡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则是人体脏腑器官组织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的结果。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体表组织以及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一向推崇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病思维,无论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何复杂,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测体内脏腑的病变,以进行正确的辨治。

四诊各有特色,既相互联系,又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才能谨查病机之所在,从而抓住疾病辨治的关键。 临诊时,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运用四诊,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详细、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既往检查、治疗等情况,既全面又抓住要领,常能执简驭繁。望诊是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在望诊中我又最为注重舌诊。因为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中医学反复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凡脏腑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轻重、病变的部位,甚至预后的好坏,都能够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而在望舌的过程中,可以让患者将舌伸出卷起,从舌的背面观察舌下络脉,以判断病人气血的瘀畅。通过经多年临证经验发现,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患者,舌下络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充盈、延长或迂曲,颜色多青紫,甚者有瘀斑瘀点分布。盖因此类疾病多有气血虚损,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瘀血留滞。而舌下络脉多与脏腑血脉相连,故表现明显。此时,用活血化瘀力度较大的虫类药治疗,常获良效。如治一疑难病症,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舌质淡紫,舌两边布紫黑带,而加用活血化瘀的地鳖虫、地龙、水蛭等药,随着舌紫黑带的减轻,诸多痛苦释然。

曾经有一患者成某,男,63岁,患非何杰金病6年余,根据患者舌光红无苔无津,应用大量养阴生津药如石斛、麦冬、玄参、北沙参等,加炙僵蚕、广地龙、大贝母化痰通络中药取效,随访3年,病情稳定。中医学是一门起源于实践的经验医学,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因时代背景所限,尽管中医学没有像西医学那样的客观检查指标和评价标准,但它是数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其客观疗效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