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气郁和阳虚”的角度认识癌

文 / 智慧健康
2020-12-18 00:10

中国古时曾有记载:“癌,肿疡也。其证凹凸不平,如岩石连属突起的山峰,硬而疼痛,属症瘕积聚的范畴,多由气滞血瘀、痰浊郁阻而成,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坚硬难溃,溃后难敛,状如蜂巢、菜花。”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癌是发生于组织器官变性后的无限增生与破坏的癌细胞”颇为相似。

从中医角度上来看,导致癌的大部分原因是气郁和阳虚,只要气不郁、阳不虚,则发现癌症的概率非常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和原始动力,伴随生命的始终。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无一不依赖气的输送,同样新陈代谢的废物也是靠气来推动和排除。气的运动形式叫气机,气机一旦紊乱,运行不利,营养物质(血、水、津液等)无法濡养肝脏,废料毒物(粪便、痰涎、毒素等)停止瘀阻,就会招致疾病。

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素问·举痛论》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临床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均与精神、不良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里的不良情绪,多数是指“怒”和“思”。

所谓阳气,也就是正气,是一团生命之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由此观之,气郁和阳虚是百病之源,癌更是如此。然而,癌的产生是有特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凡是气郁和阳虚就一定会得癌症,但很多癌症患者都是气郁和阳虚体质。

虽然有气郁,但阳气不虚,阳气温煦,则阴霾自散,癌症无由所生;虽然阳气不足,但没有气郁,气血津液流通无阻,癌症是不会生成的。必须是气郁和阳虚二者并存,气郁产生,恰遇阳气不足,就会使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阴浊瘀毒应运而生,便会滞留于阳气虚弱的脏器组织内,久而久之,形成了癌肿。

阴阳是平衡的,阳气虚,阴气必盛,阴盛则寒,寒主收引,寒性凝聚,阴寒极盛,给癌提供了“土壤”和“温床”。对此,古今不乏医家亦有同感,如《灵枢》记载:“肠外有寒,汁沫与血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癌的生成有一定规律可循。人体的阳气在每天当中都有盛衰时间段,如果在阳虚的时间段内又遇气机郁结,且平素就是阳虚体质者,便容易生成癌。《黄帝内经》记载:“肝之积,名曰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得之于冬之壬癸日;肾之积,名曰奔豚……得之于夏季丙丁日;肺之积,名曰息贲……得之于春季甲乙日。”这是从五行生克学的角度提出来的。

癌既然是由气郁和阳虚所造成的,因此,不生气、保阳气是预防癌的基本原则。要想不生气,就要保持乐观心态,笑口常开,让身体津液分泌运转正常,经脉畅通,气道滑利,何郁之有?要想保阳气,则要跟着太阳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睡好觉养阳气。

睡觉要遵循自然规律,夏季应夜卧早起,春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还要睡好“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23点~1点)和午时(11点~13点)的睡眠时间,“子午觉”的关键是子觉要深睡,午觉应小憩;神中之阳和形中之阳双养。

养神中之阳,关键是心志要喜,就是得开心,心喜可保护神中之阳气;养形中之阳,关键是身体要多运动,体动是提升形中阳气之捷径;饮食调理,温凉平衡,粗细兼陈;如果是阳虚偏寒体质,虽然没有出现明显征象,但应未雨绸缪,多服些温性助阳的食物和药物,如生姜、山核桃、韭菜、韭菜籽、豇豆、黑芝麻等。

知识分享为了惠及更多人,如果你有相关的疑惑或者问题可以留言、评论给我说,我会在出诊之余给出相应的专业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