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十大仲景名方治疗耳鼻咽喉疾病

文 / 健康碎碎念滴滴
2020-12-16 18:20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书所载之方,组方严密,药味少而力专,疗效显著。笔者今就仲景方之用治耳鼻喉科疾病略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 桂枝汤治过敏性鼻炎营卫不和型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本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临床应用时又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只要病机是营卫不和,都可应用。

营卫不和所致过敏性鼻炎,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多遇寒、遇风便发,或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清稀如水,局部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舌苔薄白脉浮,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邪利窍。

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可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摄养津气,收敛涕液;生姜辛温,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滋补津液以养营;炙甘草甘平,配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合芍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

诸药配伍,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临证时,为了加强脱敏功能,尚可加入蝉衣和徐长卿之类,卫气虚者又加黄芪益气固表。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肺经邪热所致之急性喉炎、会厌炎、鼻窦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所治为肺内邪热壅盛致发喘咳之候,用其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证属肺经郁热,不得宣泄,蕴结咽喉者,临床表现除发热口渴外,前者伴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检查见喉粘膜充血肿胀、声门开合不利,后者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痛甚,检查见会厌舌面充血肿胀。

邪热犯肺、肺气不宣,肃降失职,致声门开合不利,咽痛音哑即来,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挟痰者,伍僵蚕、半夏、天竹黄;充血严重者,加山豆根、落得打;疼痛剧烈者,加马勃、金锁匙。顽固性的鼻窦炎辨证为肺热移脑,临床表现为涕量奇多,色黄质稠(色白质稀者属虚寒),头痛不甚(痛甚者属胆热移脑),鼻塞不甚(甚者属清阳不升),检查见:双中甲充血肿大,鼻道内有黄色脓样分泌物,前组鼻窦区有压痛者,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可加鱼腥草、地龙清肺排脓。

临证应用时,无论是否兼有表邪都可应用,因方中麻黄尚有解表功用,而石膏尚具有辛透之力。方中麻黄,又并非仅在解表,且能引药入肺,直达病所;而石膏在清肺中邪热时,具有“火郁发之”之能。本方去石膏,《和剂局方》称之为三拗汤,可用于治疗风邪犯肺所致的暴聋。此聋多继发于感冒之后,乃风邪犯肺,肺气不宣,循经上扰耳窍,耳窍为邪所蒙所致。

表现为耳中憋气,如塞棉絮,或兼发热恶风,舌苔薄白,脉浮,音叉试验为传导性耳聋。用三拗汤以宣肺利窍,所谓“耳聋治肺”法,效果尤佳,同时配合咽鼓管吹张法更好。

3 白虎汤治急性咽炎、疱疹性口炎、鼻大衄属于肺胃积热证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功用清热生津,原用于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

方中石膏大寒,用之清肺泻胃;知母味厚,清肺生津;甘草、粳米养胃。

急性咽炎、疱疹性口炎临床表现为咽部及口腔内疼痛,有灼热感,口气臭秽,伴有发热、口干喜饮,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检查见咽粘膜充血红艳,或口腔内疱疹数目较多,局部充血明显者,证属肺胃热盛。肺胃热盛必然灼伤津液,故治疗当清热养津。

石膏、知母配伍,正合此用。至于鼻大衄者,其特点为出血量多,血色鲜红,伴有烦热、口渴多饮,每逢喷嚏、狂咳、(扌鼻)涕、热水洗脸、咀嚼硬物或剧烈运动等都可再度出血,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局部检查鼻粘膜干燥,立氏区粗糙、充血,甚则溃疡,或有活动性出血,病由阳明热甚,薰灼鼻窍所致。

虽说肺开窍于鼻,但阳明之脉夹鼻,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出血量多,血色鲜红者,应从阳明热盛考虑,立氏区血管丰富,在粗糙、糜烂时上面覆盖痂皮,一旦干燥裂开,必引起出血。

此时须滋润乃可避免出血。选用白虎汤,尚可加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亦可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仁通腑泄热。

4 调胃承气汤治一切耳鼻喉科急性病需要攻下者

调胃承气汤原用治阳明腑实证,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攻热泄火,佐甘草之甘平,可以和中。

凡一切急性的耳鼻喉科疾病,兼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实、需要攻下者,亦均可使用本方,尤其适用于急性化脓性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鼻窦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可使邪热从下而解。

仲景原方中大黄是经过酒洗的,酒洗之大黄泻下力弱,笔者将之改为生大黄,以增加其通便之力,效果显著。

5 桔梗汤治一切咽喉疾病

桔梗汤是喉科最有名的常用方剂,由桔梗、甘草两味药物组成。

桔梗性味辛苦,入肺经,走上焦,善“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为众药之舟揖;甘草性味甘平,入走十二经,不仅补虚益气,且能“通经脉,利血气”,泻出肺中伏火。

本方为治疗咽喉疾患的基础方,随证加味而衍化的方剂很多,除张路玉加山豆根、元参,顾世澄加天冬、麦冬仍称桔梗汤外,严用和加入桑白皮、地骨皮等为泻白散,刘河间加入诃子名清音汤,李东垣治疗嗌痛颌肿时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了本方,《喉科指掌》加防风、荆芥、天虫、薄荷称六味汤,《重楼玉钥》加柴胡、升麻、川芎等来治疗慢喉风等等,不一而足。

桔梗汤所治之咽喉病,以咽痛、咽干或咳为主。桔梗在方中用量不宜大,一般以6g为宜,因桔梗对咽喉有刺激作用会引起恶心呕吐,临证时应注意。

6 五苓散治水湿内停之聤耳、鼻窦炎、美尼尔综合征

五苓散一方,原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饮内停的太阳蓄水证。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以行水,并解在表之邪。

现五苓散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大凡耳鼻喉科疾病表现为耳鼻部水湿停聚,水无所摄,泛溢于肌肉之间,需助脾扶火渗湿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时不一定兼有表邪,如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实热症状已经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头痛绵绵,涕多色白,轻度鼻塞,嗅觉迟钝的鼻窦炎;水饮上泛,停滞于耳的眩晕(又称水眩)等等。

又:在治疗眩晕时必定要重用泽泻,乃取仲景用泽泻汤治痰饮病苦冒眩之意。

7 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过敏性鼻炎、美尼尔综合征

真武汤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者。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以化水气兼暖脾土,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渗湿,生姜助附子以温阳祛寒,而尤妙在芍药酸能泄肝木以疏水。

肾阳亏虚型过敏性鼻炎,是由于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寒水上注鼻窍,致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断;美尼尔综合征是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内停,上泛于耳而为眩晕。两者病机均与真武汤所治病症吻合。过敏性鼻炎取本方加用蝉衣、徐长卿、防风等,温脾肾,除寒水而止嚏敛涕。

美尼尔综合征用之以温脾肾,除寒水而止晕眩,如呕吐频繁者加吴茱萸、陈皮、半夏;耳鸣甚者加磁石、五味子;兼有肝风者加天麻、钩藤。

8 射干麻黄汤治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

其特点是喉头作痒,然后咳即随之,因痒而咳,咳声短促而沉闷,有时愈咳愈痒而无法中止,乃病邪兽困肺经,长期难以外泄所致。此时宣解是唯一的方法,但普通宣解当然力不能及,须应用有力的方药,方可攻顽解围。

以射干麻黄汤最为合适:用射干消痰散结清热解毒;麻黄宣肺平喘;紫菀、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细辛、生姜散寒行水;麻黄、细辛、生姜发散邪气;射干、紫菀、款冬、半夏下降逆气,共奏宣邪止嗽之功。

9 葶苈大枣丸治顽固性鼻塞

葶苈大枣丸专用治鼻塞为主的慢性鼻炎,方虽两味但力峻性猛,用于实证见效甚捷。此类慢性鼻炎之鼻塞乃肺气壅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可见患者鼻塞日久,持续不断,检查见双下甲肿大,粘膜暗红,故用葶苈泻肺通窍。主药葶苈入肺泻气,主肺壅上气。葶苈毕竟是峻药,尽管配伍大枣以缓和药性,也不宜久用,体质虚弱之人更需忌用。

10 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型声带息肉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原方是用来治疗妇人腹中症瘕积聚之证,今用其活血化瘀之功效,作为声带息肉的消散剂,疗效较为满意。本方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使水道行、津四布而利血行,寓有湿祛瘀化之用。综观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

声带息肉为有形之物,是败血离经,瘀滞膜里所致,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经年不愈,检查见声带息肉,色紫有蒂,治当活血化瘀,用桂枝茯苓丸,性缓而功著,祛邪而护正。

一、实证泻法六要


1,先调中焦。
也就是胃气为本,需要开胃。苔腻的用温胆汤。昨天我讲了,温胆汤四个主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还有四个药不用,半夏能祛痰,太燥;生姜能祛痰,太燥;甘草、大枣非常滋腻,对痰浊不利。里面还要配伍:配伍开窍的石菖蒲、郁金;配伍清热的连翘、公英;配伍醒脾的木香、砂仁;开胃的焦三仙、生内金。这是一个基本的胃气为本,先调中焦。


2,给邪出路。
实邪必须给出路,使邪能排除体外。也就是有四条出路:
(1)通过汗出。发汗,从肌表出。比如用防风、桔梗、蝉衣、发汗透表。当然要忌大汗,汗多了要伤心阳和胃气。
(2)通过润肠缓泻从大便出。用全瓜蒌、草决明、菊花和当归。但忌俊下,以防伤正。
(3)通过淡渗利尿从小便出。主要用车前草、泽泻、泽兰、石苇、生薏苡仁、冬瓜仁。
(4)通过凉血从营卫出。主要用生地、丹皮、赤芍、生栀子,给邪出路。四条出路里面,最安全,出的最干净,就是利尿,而且不会伤正。


3,疏通为宜。
泻法一定要以疏通为宜,疏通的办法有四个办法。
(1)透窍。选用川芎和石菖蒲。
(2)理气来疏通。用柴胡和郁金。
(3)活血来疏通。用泽兰和王不留行。
(4)用温通。用桂枝和花椒。


4,重视反佐。
因为祛邪药都比较烈性都有偏性,往往能祛邪,但往往也会带来副作用。为了防止偏差,纠正付作用,要用反佐。反佐分两类。
(1)第一个就是寒性反佐。用温药的时候怕它过头,就选用寒性的反佐,加一两个公英、连翘、栀子、黄柏、白花蛇舌草。
(2)热性反佐。用寒药的时候,怕太凉伤正,采取热性反佐。选加肉桂、高良姜、乌药、仙灵脾和鹿角霜。


5,注意引经。
攻邪加上引经是药到病除提高疗效的关键。
引经药分两类;
(1)一部分是分类引经,分部位引经。上面部位用小量的升麻、桑枝、葛根、柴胡、僵黄;下面部位的取重量的川牛膝、木瓜、独活和车前草,加于不加引经药疗效会大不一样。
(2)分脏引经。
a,入心的用炙远志和琥珀。琥珀是引经的好药也是安神的好药,但琥珀现在都用琥珀粉,琥珀粉不溶于水,你要吃琥珀粉不要用水来调,要用蜂蜜来调,后来装在胶囊里面吞服。
b,入脾的用砂仁和干姜。
c,入肺的用橘红和桑白皮。
d,入肝的用薄荷和川楝子。
e,入肾的用黄柏和补骨脂。


6,中病即止。
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常服,不能久服,尤其用功防过厉之品。像半夏、厚朴的燥性;附子、肉桂的热性;龙胆草、白头翁的寒性;虫类药的毒性;都要注意中病即止,不能久用长服。

二、扶正祛邪法则活用。

其活用的原则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时防其伤正,扶正时防其恋邪。
“气虚常伴停水”
“血虚常伴瘀热”
“阴虚常伴痰湿”
“阳虚常夹寒凝”
扶正祛邪,这在临床上最矛盾,最容易疏忽的一个法则,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虚实夹杂。要怎么办呢?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的时候防它伤正;扶正的时候,要防止它恋邪。你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他心绞痛也较厉害,而且在于发憋发闷;二一个心慌气短,腰酸背痛。一看舌苔是腻的,脉沉细的,这就矛盾了,既有痰浊,又有气虚和肾亏,这矛盾了,就虚实错杂。怎么办呢?先祛邪,化痰浊,用温胆汤,二陈汤祛痰浊。但是呢在祛痰的过程中,你不能加半夏、厚朴化痰浊,它燥啊,影响它正气呀,痰化了你才用补气,健脾,调肾的药。比如香砂六君子汤,杞菊地黄汤,再给它扶正。但这个时候你不能用滋腻的药,比如熟地、麦冬、玉竹你就不用,用了以后利邪了,痰浊又起来了,这在临床是最多见的一个矛盾治法。昨天问了三个问题,都牵扯到这个问题,要下决心,不能拖泥带水,就是祛邪,祛完邪扶正,这样才有效。你又要祛邪又要扶正,你肯定失败,这我几十年的经验。原来我也舍不得呀,说病人这么虚光祛痰行吗?这就跟你们思路一样,即用祛痰药有用扶正药,结果舌苔更腻了,效果不好了。最后总结了,斩钉截铁,别三心二意,单一的祛痰,单一的扶正。这是临床最多见的矛盾治法。

三、重视升清降浊。

要重视升清降浊。中医的升降理论,清要升,浊要降,升降出入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升降失调也是人体致病的重要的病机。脾主要升清,胃主要降浊。升清才能运化,降浊才能纳谷。所以所有的病先调它的升降。升清用什么药呢?升清用生黄芪、各种参类、白术、仙鹤草、升麻、柴胡、桔梗、蝉衣、葛根、川芎。这十个药我反复给你们讲,别一升清就十个药都用上,你就没有余地了,里面用一两个来回的换。降浊的药就有苏子、杏仁、陈皮、竹茹、赭石、磁石、珍珠母和旋复花这八个药降浊。这个论治巧配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升清降浊。刚才我讲了,高血压的病人,你给他很对症,证类说的也很准,比如痰瘀同治,或者调肾,你再加个升清降浊的药。比如痰瘀同治里面,你加个柴胡,你加个珍珠母,升清降浊,他疗效不一样;糖尿病的病人,刚才那位同仁,糖尿病我给你补气为主,你回去琢磨,补气养阴这个时候你再加上升清降浊的药,升清用葛根或者仙鹤草,降浊的药你用一个杏仁,降糖效果不一样。所以辩证很对症,论治很巧,你再加上升清降浊会明显的增加疗效。

四、肝脾制化乘侮。

要注意肝脾的关系,肝和脾,木和土啊,这也是临床巧配的一个关键。木克土,往往就形成了肝胃不和,刚才讲了用四逆散。一个肝气,一个脾胃是临床所有病的根本,重要的病机。我讲了,《内经》讲了,百病生于气,对不对?李东垣讲了,脾胃是所有病的根源。所以抓肝和脾,木和土的关系。主要用柴胡、枳壳、白芍、黄连、川芎、赭石和莱菔子。这就我把四逆散给你变通了,不是原方的四逆散,提高疗效里面加了好多别的药加减。反过来,木克土就是脾胃不调,要用逍遥散。肝是气,脾是虚。白术、云苓健脾,当归、白芍柔肝,加上柴胡疏肝,薄荷引经,组成了逍遥散。我也给你加减变化了,这我反复讲,你方剂绝对不能死记硬背,原方照看不行的。因为方剂跟古方,时代不一样了,变化很大,你死记方剂,肯定影响疗效,你就要掌握它的方义,对不对?你比如逍遥散、四逆散,四逆散它的方义就是疏肝和胃,逍遥散的方义就是疏肝健脾,掌握这个原则,灵活变化加减,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很提高疗效,这就是巧配,别死守。


五、祛风不忘和胃。

另外一个中医讲的风呀是百病之长,什么病都离不开风。当然风有外风有内风,甭管外风和内风,巧配的一个办法就是和胃。当然古人还有养血祛风呀,平肝息风呀,都不如和胃。怎么和胃呢?风善行而数变,就是别忘了加上和胃的药,二陈汤和木香、砂仁,和胃呀!这个我经常碰到荨麻疹,这个病很难治,反复性很大,外科大夫光知道和血息风。我是用什么呢?用和胃的办法来治疗,什么方子呢?我在这不保守啊,要讲到全科论治,明天我还要讲。什么药呢?莱菔子、葶苈子、地肤子、蛇床子、石菖蒲,郁金、制军、丹皮、赤芍、云苓、陈皮、丹参和紫草。这对荨麻疹比单纯的养血熄风效果要好,而且一般不会复发。荨麻疹你不要吃发物,吃这个方子,好了一般不会复发。你看这方子里面,大部分都在和胃,莱菔子、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都是和胃的药。另外反过来,表证的时候,解表加和胃的药,用茯苓、陈皮、姜半夏。内风息风的时候,也加和胃的药,用木香、砂仁和炒苍术。这样祛风的效力就大了,效果就好了,这是我讲真正的方子,你基本上抄下来了。


六、心肾对立统一。

心和肾的对立统一,这是巧配里面的一个高招。心主火,肾主水,心阳下降了,才能滋润肾水,肾水上润了,才能平息心火。因此呢,在临床各种病都要想到心和肾的不交,要采取交通心肾。要加用交泰丸。黄连10g,肉桂3g,3:1,这样也是增效的一个巧配。

七、论治宜活。

外感病的治法有四则。
内伤病的治法有两则。
最后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讲了一天论治巧配,也就是论治要活,怎么活呢?外感病有四个活法。
(1)风寒,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用桑菊饮和银翘散。这是第一大的原则要活。
(2)要注意透表。要辩证的选用川芎、桔梗、蝉衣、桑白皮和芦根。就是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里面要适宜的加一两个透表的药来提高疗效。要注意透表。
(3)要重视分利,就是利尿和润肠。主要加车前草、泽兰利尿;草决明、全瓜蒌润肠。
(4)第四个活法,要强调扶正。要选加生黄芪、白扁豆、仙鹤草。
所以给你总结了,中医治病无非一类是外感实病,一类是内伤杂病。外感实病就这四个关键,活了就有效了,这是第一部分。外感病要活,这我给你们总结了,中医内科分清外感、分清内伤,外感就这么简单。
内伤病的论治有两条,两个活。
(1)第一虚证来讲,补脾不如调肾,用杞菊地黄汤。主要有这么七个药:白菊花、枸杞子、生地黄、黄精、生杜仲、桑奇生和蛇床子。这是虚证。
(2)实证要痰瘀同治,温胆汤为主方。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和丹参。丹参要用30g。


中医很神秘,学中医很难,这两天我就给你们最简化了。内伤病的虚证、实证怎么分?以舌为准。但见一症便是,它症不必悉具。见苔腻的痰瘀同治,苔薄的调肾。简化了,非常简单了。外感病你分清风寒和风热,用透表、用分利、用扶正。我这一身情意呀,我把家传的好多秘方,我都给你简化到这步了!你记住这一步,然后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差不多你临床70-80%的患者会有效,但不能十全十美。我行医到如今我还经常碰钉子呢!对不对?用这个办法不灵。疗效到了70-80%的疗效,你就有信心了,中医就好弄了,不神秘了。

(一) 治神基础方

四神方: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该方有四个“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疗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体“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二) 解郁安神法

四关方:合谷、太冲。

功用: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热泻火;解痉息风,开窍醒神;搜风理痹,通经活络。

主治:不寐、焦虑、胸闷气短;肝阳头痛、牙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胀痛、带状疱疹痛;惊风、中风昏迷、癫、狂、痫、脏躁;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拘挛不用等。

按:“四关方”是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今医籍多有记载,“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标幽赋》说:“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湿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经穴纂要·人有四关论》说:“合谷、大冲,是曰四关”。《腧穴学概论》说:“四关治风寒湿痹”。《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说:“四关主治四肢寒战、喑哑,并可起镇静作用”。根据临床经验,周老认为“四关方”不仅可以治疗痹证,而更多的是用于镇静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 补益安神法

五脏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无华、月经量少、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等。

按:背俞穴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它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调节脏腑的气机,改善脏腑功能紊乱现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肾五脏俞具有补五脏之虚和益气生血之功,使气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则神乱。因此,以针刺补法调五脏,可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膈俞为血之会穴,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与五脏俞合伍,称五脏俞加膈俞方,不仅可以加强五脏的气机调畅作用,还可使气血、经脉流通,从而达到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和通经活络之目的。

五脏俞加膈俞是“金针”王乐亭教授“中风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针对中风后体虚,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患者。周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扩大了该方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虚劳损伤、抑郁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脏俞加膈俞被列为周老治神法中的补益安神法。

(四) 重镇安神法

督脉十三针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功用:重镇安神,强腰壮脊;通经活络,解痉息风。

主治:情志病、癫、狂、痫、烦躁、不寐、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 自闭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项背拘急、角弓反张、颤证等。

按:督脉贯脊属肾,总督一身之阳,补之可补阳益气、强腰壮脊;又督脉上行至风府,而入络于脑。肾主骨生髓,上聚于脑则为脑髓。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故补督亦有健脑益智和镇静安神之功。

针灸具有双重作用,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泻邪之效。因此,泻督脉可清热泻火,疏通经气,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开窍、解痉息风和通经活络之功。

所谓重镇,即针对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的重证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较重、用针宜粗、进针宜深等内容,如治疗中风偏瘫,往往用于久病但正气仍较充盛、肢体拘急不用的患者;儿童抽动症与多动症中痰火壅盛、脾气急躁的患儿;还经常用以治疗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顽固性失眠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