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肚子,阳气之根!一张方,治肠易激综合征、小腹凉、爱拉稀

文 / 爱问健康180
2020-12-15 09:09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关于小肚子发凉这个事儿。

眼下已是隆冬。全国各地,纷纷降温。我的后台上,不少朋友提出了小肚子发凉、怕冷这个事儿。有的告诉我,她睡觉的时候,预备两个热水袋。一个放在下头暖脚,一个放在肚皮上,暖小肚子。如果凉着了,那就得跑厕所、腹痛肠鸣。

对这个事儿,我想告诉你,或许要考虑肠易激综合征了。很多小腹怕冷的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以前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看我老师治过这么一个人。

她啊,30多岁,女性,一看上去就很纤弱。她说,好多年前,可能是工作累着了,左侧下腹部经常疼痛,大便不成形,很稀,一天拉很多次,早晨尤为明显。到后来,她逐渐发现自己的小肚子有冷感,总发凉,而且吃不得生冷的瓜果,更受不了低温。稍不注意,立刻跑肚拉稀。与此同时,她还感觉到身体乏力、四肢不温。肠鸣声自己都能听见。

为了这个事儿,她几乎一年四季离不开热水袋,没事儿就热敷小肚子。到冬天的时候更是如此。她也到医院检查过,没有器质性病变,结果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啥叫肠易激综合征啊?就是说,你的胃肠没毛病,就是功能总是紊乱。稍有点刺激,你就受不了。

此人也用过一些中成药,但是效果一般。

后来,她觉得吃中成药可能力道太小了,于是就看中医,要喝汤药。

刻诊,见患者脉沉,苔白滑,舌质淡嫩,四肢不温,食欲不振。

当时,我老师经过仔细斟酌,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党参、黄芪各20克,补骨脂、益智仁、台乌药、白术、茯苓各12克,干姜、五味子各9克,吴茱萸、小茴香、肉豆蔻各6克,肉桂3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6剂之后,小腹的冷痛感大大减轻。我老师遵原方加减,继续调理,到最后症状全部消失。

这背后是什么道理呢?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脾肾阳虚。

什么是脾肾阳虚?顾名思义,就是既有脾虚,也有肾虚。而且,这个虚,指的是缺少阳气的温煦之能,是阳虚。正因为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所以她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小肚子发凉。脾阳不足,胃纳不佳,所以食欲不振。阳虚不化津液,所以成痰,故而舌苔白滑。气血不丰,所以舌质淡。阳气不足,鼓动乏力,所以脉沉。也正是因为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所以她特别容易腹泻。环境的低温刺激容易加重脾肾阳虚的问题,所以在低温环境下,症状容易发作。

这里头,我想重点说说小肚子发凉这个事儿。你记住,小肚子那里,有气海穴,有关元穴。这些穴位,都关乎人体先天之气。你要是小肚子总凉,爱跑肚拉稀,要考虑阳气的先天之根,是否稳固。我这可不是吓唬你。

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去温补脾肾。我老师用的,其实是四神丸和暖肝煎的合方。我老师后来告诉我,这是业界较为流行的办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有人在用,1996年的时候,部分学术期刊上还发表过这类经验。他这也是借鉴别人的经验。

四神丸,基本结构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暖肝煎,基本结构是,当归、枸杞、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这两个配伍,前者温补脾肾,后者暖补肝肾。就医案中的配伍意图来看,我给你简单解读,就是补骨脂、益智仁、肉桂、吴茱萸、干姜暖脾肾,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小茴香、乌药行气、散寒、止痛。五味子配合肉豆蔻,可以涩肠止泻。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体会和参考。

文中的配伍,药味较多,是两个老方子的合方。您知道这个用法即可。有此类问题的朋友,你要看一看中医的内科,尤其是中医消化内科。有经验的医师,一般都会用这类配伍的。你自己不要照方尝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读者朋友能对肠易激综合征,有明确的了解。当代国人,消化问题太多了。这个和饮食、体质、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都有关系。这个病,基本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临床分型,就是脾肾阳虚。冬天天冷的时候,它会更明显。常年如此,阳气必然大受其害。上文这个患者,就是一例。我希望大家对此有深刻体认。

平时自我调养,我建议你多用艾灸之法。命门穴、肾俞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建里穴、气海穴,这些穴位,你要是经常艾灸,肯定会有所改善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