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入经络,一张方子“抽出来”!化解大脚趾红、肿、疼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实用中医外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说说关于关节病的事儿。
在我的笔记本里,静静躺着一张方子。
它是我好多年前,从师父那里看到的,治疗关节湿热痹痛的方子。我先说,你记一下,然后我给你讲背后的故事。
内服方药:苍术12克,粉防己12克,通草12克,薏苡仁24克,地龙12克,牛膝12克,苏木9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跟这个配套的,还有一个外敷方,就是桃仁、杏仁、栀子各12克,薄荷、荆芥各9克。所有这些药材磨成细粉,加少许面粉,以白酒调和成糊状,外敷痛处。
这个配伍,据说最初是从一本集子上摘录的。那本书,叫做《老中医经验汇编》,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78年出版的,迄今都40多年了。它的创制者,是杏林前辈、名老中医郑侨。
关于这个配伍,有两个验案。我给你说一下。
其中一个,就是郑侨前辈用此法的验案。当时患者是一个男性,年34岁。发病的时候,正值6月。他一开始是感冒数天,后来就出现了两侧大脚趾热痛的现象,简直是不可忍受。别说着地走路了,就连睡觉都不敢在脚上盖被子。刻诊,见舌苔白腻,根部苔黄,口唇舌质都偏红,脉濡数,午后发热。
当时,郑侨老前辈就是用这个配伍,3剂之后可以走路,8剂之后痊愈。
还有一个验案,是我老师在应用此法时的经历。
当时是冬天,患者外出聚会饮酒。回到家以后,立刻感觉到一侧大脚趾疼痛,发红、微肿。这一宿,他没睡好觉,疼得他龇牙咧嘴。第二天,他赶紧找我老师。
刻诊,见舌苔黄腻,脉滑数,患者舌红、口臭、略显肥胖。我老师还是用此法,服用四剂之后,疼痛感消失。
后来,我和我老师熟悉了,也获得他的认可。他的一些东西,就十分慷慨地传授给我。我记得,有一次,我到他书房整理文稿。他见我做得精细,十分满意,随手把这方子拿给我看。他跟我讲,这东西别看简单,但用起来挺实在。凡是湿热阻滞经络的,用这招儿基本都好用。
今天,我把这个配伍写出来,也献给我的读者。
其实,这办法适用的证型是非常典型和常见的。这就是湿热阻痹。
啥叫湿热阻痹啊?就是说,关节疼痛,由于湿热而来。湿热之邪,阻滞这些人的经络和筋骨,于是导致剧烈疼痛。患者的舌脉,务必有湿热之态,比如说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等等。就发病原因来说,往往和湿热之邪有关系。比如前面所说的第一个患者,就属于夏季外感,想必是湿邪入里化热,形成湿热。第二个,很显然是嗜好饮酒、湿热之邪蕴积太多,阻滞经脉,导致疼痛。
这个时候,上头的方子,用起来挺合适。就内服方药来说,苍术燥湿健脾,薏苡仁利湿健脾清热,通草利尿除湿。粉防己利水消肿而止痛,苏木祛瘀活血止痛,牛膝和地龙通经,蒲公英清热消肿。
就外用的方药来说,桃仁活血,栀子和薄荷清热,荆芥解表散邪,杏仁泻火解毒。
总而言之,这套配伍就是用来清利湿热、通经活血的。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有需要的朋友,不妨抄录。应用前,必须经专业人士辩证指导。杏林同仁,不妨也认真研究一下,说不定可以为以后的临床提供帮助。
在这里,我想提醒您一件重要的事儿。这就是湿热对经络、筋骨的损害。
对此,总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你谈到湿热多次了,但湿热到底是啥啊?它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多病?其实,湿热到底长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但是,湿热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却有着共同的外在特点,这就是热、肿、痛、烦,以及舌象和脉象上的特点。其发病的部位,往往还容易往下走,集中在下肢关节,尤其是大脚趾、脚踝附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医所谓的湿热之邪,它就是在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组症候群。这个症候群出现了,我们就说患者有了湿热之邪。
所以说,我们不必纠缠,湿热到底长啥样。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湿热之邪容易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我们必须通过饮食习惯的调整,减少湿热在体内的堆积。湿热少一点,病就少一点,筋骨关节就能多用几年。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