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方抓药高热持续无解,加用化湿药一剂热退,辨证论治是关键
正哥经常在头条分享一些自己治病的案例,也不时有朋友留言:医生,我的情况和这个病例类似,能否照方抓药?一般都被我谢绝了,甚至为了防止有不懂中医的网友按图索骥造成不良后果,我干脆把所有药物的剂量都隐去了。无他,因为中医需要辨证论治。
上周一我正在陪家人休假外出,突然接到一个老病号发来的短信,说她家4岁的小孙子(几乎不到半岁就在开始跟着我)昨天开始发高烧,体温最高接近40℃,去了附近的妇幼医院做了血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未见明显异常,口服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后症状稍减轻,但是仍有高热。得知我不在广州后,问我上次高热时开的3剂中药服用2剂即完全好了,家里还剩一副中药,问我能否拿来吃?
我看了一下,是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简单问了一下是否有汗以及大便情况,得知无汗、没有大便,我就让她尝试一下,有什么不舒服随时就诊。
三天后再次发信息和我联系,告知我服药后仍有高热,持续在39℃左右,得知我已经回到广州且晚上出诊,再次尝试和我联系。
星期四晚上如约见到发烧5天的小朋友,保险起见,重新复查了血常规,仍然提示病毒感染。询问了一下,现在主要是在中午及夜间睡觉的时候体温比较高,一般都超过39℃,白天体温稍平稳,也在38℃以上,伴有胃纳差、精神差、大便5日未解、小便黄。因为是小孩子,问不出太多信息,所以我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视诊上。小孩子嘴唇非常红,舌边尖也很红,舌苔中后部黄腻少津,指纹粗大色青,脉浮数,典型的湿热夹积化燥的病人,我赶紧交代身后跟诊的两个学生留意这个小患者的唇色及舌像,注意动态随访对比。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之前服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了无寸功了!因为患儿本次感冒和十一期间明显不同,是明显夹湿了,湿不去而单纯宣表则徒劳无功。因此转变为达原饮合升降散法,重在开达膜原、宣通湿热,以达到湿去热孤的目的。
医院晚上没有中药,遂嘱患者赶快拿处方外出抓药一剂先服用,8:30患儿奶奶再次发信息询问,中药已经在药店买了,但是草果没有另外包,问我能否一起煮,得到答复后开始煮药。第二天上午,主动发信息告诉我,服药后体温开始下降,昨天夜间睡觉体温最高37.7℃,到了晚上再次随访,白天一天(包括午睡)均未再发热,仍有些咳嗽,嘱继续就诊。
星期六上午再次来到门诊,期间一直无发热。变化最明显的是患儿的唇色和舌像,口唇及舌质颜色明显转淡,黄腻苔也化了。
临证体会: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挟湿为患是关键。叶天士有云: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因此化湿是退热的关键。根据我们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化湿去热最强的草果,其次是豆蔻,再其次才是苍术、藿香之流。因此如果湿邪为患,采用白虎达原饮(这是跟随我校著名温病大家彭胜权教授习得,即达原饮合白虎汤)清利湿热的力度远胜于甘露消毒丹。其次,为什么加滑石和大黄?因为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叶天士温热论),其次膜原距离胃腑较近,常有从阳明入里化燥之变,因此瘟疫论里面多有达原饮加大黄的变法,这也算是活学经典得到的启发了。
或许会有人说,患儿已经持续高热5天了,不服药也该退烧了,一剂药退热纯粹是侥幸。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因素,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用这种方法一剂退热的案例比比皆是,辨证用药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