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痹中的皮痹是怎么回事?

文 / 虫虫谈健康
2020-12-01 09:39

我们知道,五体痹是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的总称,是指病位主要在皮、肌(肉)、脉、筋、骨等五体组织的一类风湿病。有人问:这其中的皮痹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皮痹,就是发生于皮肤,以皮肤的冷麻木、浮肿,甚则皮肤变硬、萎缩,并有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该病多由正虚邪侵,经脉痹阻,皮肤失荣所致。我国古代对皮痹的论述颇为丰富,为我们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皮痹的由来

其实皮痹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的记载。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中均提到“气极”,与皮痹关系密切。到了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认为皮痹即寒痹。

二、症状描述

早在《素问·痹论》就记载:“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说:“风湿痹之状,或皮肤顽厚”,“皮肤无所知”,对皮痹的临床症状作了进一步描述。宋代《圣济总录·皮痹》指出皮痹除皮肤表现外,还可以见到肢体与脏腑的症状,如项强背痛、四肢缓弱、胸满短气、言语声嘶、腹胀胁满、大肠不利等症。《张氏医通》指出:“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干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

三、病因病机的阐述

早在《素问·痹论》指出,皮痹多由风寒湿邪所致,且多发于秋季。《素问·四时逆从论》中又从六经经气的盛衰角度,提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素问·五脏生成》认为皮痹与血行瘀滞有关,书中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其后,历代医家对皮痹的病因病机论述均推宗《内经》之意。

四、皮痹治疗

《备急千金要方· 肺胜》中提出皮痹的辨证要“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并创制黄芪汤、大露宿丸等方剂治疗本病。《圣济总录·皮痹》中辨证采用羌活汤、天麻散,蔓荆实丸、天麻丸等治疗皮痹。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痹》中提出“疏风养血”的治疗原则,现今仍指导临床。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认为“有皮肤麻木者,是肺气不行也”,治宜芍药补气汤,从肺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