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粥祛湿”?“山药炖汤健脾”?这些中医理念误了多少人

文 / 健康快报社1
2020-11-30 09:41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今天门诊来一女性患者,三十多岁,一上来就说:“大夫,我湿气重,给我开点祛湿的药吧!”

我不禁笑着问道:“您有方子吗?您都给自己做了诊断,方子您开还是我来开呢?”

“没有方子,您开。”女士回答道。

“既然我开,怎么我还没看你就直截了当给自己做了诊断呢?”我说。

“那您再给我把把脉看看吧。”

诊得脉象沉偄,右尺脉沉细不显,于是我说:“你不仅仅有湿,而且还有寒。”

患者连声应是:“我腹部特别凉,脚也总是冰凉的……”从患者的眼神里能看出她对脉诊的“神奇”充满好奇。

千万不要趁势故弄玄虚,看病还得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地来,于是接着问病史。

从问诊中我了解到患者食欲欠佳,时有口中发淡,大便粘腻,欠畅,小便偏黄,经带无明显异常。

同时舌边齿痕显,苔白满布。

燥湿运脾,以二陈平胃散加减。

方曰:

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炒苍术

姜厚朴 泽泻 炒枳壳 盐小茴香

佩兰 车前草 通草 生甘草

这是一个典型的湿滞中焦证,当运脾以化湿。

运脾不等于补脾,非党参、白术所宜,方以二陈平胃散,燥湿则脾自健运,脾运则湿自去

泽泻、车前草、通草佐茯苓使湿从小便去

佩兰芳香以芳化之,同时宣畅气机,上中下三焦畅达共奏祛湿之功

这位女士很聪明,很机智的判断出自己的问题。

然而就是一个湿,根据病位和病性的不同,祛湿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仅仅是祛湿就有化湿、燥湿、渗湿、利湿等之分,一字之差,奥妙无穷。

信息爆炸的年代,各式各样的“养生”理念也弥漫我们的日常生活。

身边的超市可以看到整箩的红豆薏米,街上的大小餐馆也能看到颇具特色的“红豆薏米粥”之类,因为有了“祛湿”的噱头,很受欢迎。

然而信息来的太容易,像快餐一样,也导致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特别片面,中医这么一个庞大的体系,也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很小的碎片。

以“湿”为例,临床中我们总能遇到患者这些的发问:

我是不是湿气太重?

是不是脾虚?

红豆薏米粥是不是可以祛湿?

山药炖汤可以健脾吧?

还有红枣呢?

这些都对!

可是,又都不对。

说对,在于这些养生碎片并没有完全违背中医理论;

说不对,在于完全忽略了人的个性化判断。

试问,有几个人吃了红豆薏米粥真的把湿祛了的?

更有甚者:说好的山药可以健脾,我怎么越吃越没胃口……

所以,遇到患者有这样的提问,针对具体情况,我可能做一些个性化的回答:

“什么可以吃,什么要少吃,什么绝对不能吃。”

但对于普通的大众,我更倾向于这样说:

“这些都可以吃,但也都可以不吃,但绝对不要过量。”

我们老祖宗已经留下了丰富的食谱,一个成年人长这么大,身体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个性化饮食结构,这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适当的接触一些新的食物不是不可以,但是作用真的不大。

但一旦执着于某一种碎片的中医理念,而去强迫自己吃一些东西,可能就矫枉过正了。

我是中医老刘,专著中医科普

记得点赞 转发 关注!

健康问题可评论留言,尽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