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一方,为我们打开了从脾胃内伤角度治疗咳喘的思路
参术调中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具有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的功效。主治暑伤胃气;痞闷满膨,不思饮食,喘嗽蒸热。本方是相对于清暑益气汤而言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阴火下行与湿邪相合,而本方治疗阴火上犯肺脏出现的咳喘等症,阴火上下的不同。二者的共性都属内伤病范畴,病机都是“热伏地中”形成阴火,治疗都需要补气泻阴火。
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 李东垣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曰:“万物之中,人一也, 呼吸升降,效象天地” 。即人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 化中。 李东垣进一步指出饮食入胃以后,“精气先输脾 归肺,上行……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 胱……传化糟粕转味而出, 乃浊阴为地者也” 。即强调人体精气的升降运动则由脾胃所主宰, 脾胃乃整个人体精气升降出入的枢纽。此方证为脾胃中气亏虚所致。脾胃虚弱,遇六七月淋雨,湿旺助热为邪,身重短气,骨乏无力,阴火犯肺,则喘嗽蒸热。
此方剂的组成为白术五分,黄芪四分,桑白皮、甘草(炙)、人参各三分。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地骨皮、白茯苓各二分,五味子二十个。上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大温服。忌多语言劳役。此方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升麻、柴胡,当归加桑白皮、地骨皮、茯苓、青皮,再加生脉散中的麦冬,五味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内经》说:“火位之主,其泻以甘”。“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条文下还有一段话,说:“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即脾胃内伤,气虚无力升降,阴火内生,土虚则无力生金,导致金虚,肺金易受阴火侵犯。方中黄芪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除痰止嗽故以为君。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可泻肺中的伏火,淡泄肝肾的虚热,凉血退蒸;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本方通过补中益肺,内泻阴火,达到火消、咳喘止的目的。
在《卫生宝鉴》中也有同名的参术调中汤,但其组方不同,主治也不同。此方是化裁于李东垣的调中益气汤和草豆蔻汤,由人参5钱,黄耆5钱,当归身3钱,厚朴(姜制)3钱,益智仁3钱,草豆蔻3钱,木香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神曲(炒)3钱,麦糵面3钱,橘皮3钱组成。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用于中气不调,滞于升降,内伤自利,脐腹痛之症。主治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倦,不喜食,食即呕,嗜卧懒言,足胻冷,头目昏等。
总之,李东垣论治内伤百病,皆以补气升阳为主。 “益气补中, 升发清阳” 不仅用于治疗脾胃本身病变, 而且广泛地用于内伤热中、 气虚麻木、 心悸怔忡、 暑伤元气、 中风虚证、 半身不遂、 湿痹肢痛、 肢体萎废、 妇人崩漏和外科疮疡等其他病证。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从脾胃内伤角度治疗咳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