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之兴,标志着传统中医之没落,细品方觉有理

文 / 健康的助手
2020-11-23 09:23

李时珍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医大家了,是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身列十大名医,应该是源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虽然并不能否认李时珍的医学水平,毕竟其曾为楚王服务,还凭借医术进入了太医院,但作为药物学著作的《本草纲目》,即使再加上《濒湖脉学》,也并不足以支撑李时珍成为十大中医。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李时珍历时29年编成中药巨著,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进行系统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成书后,曾以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传遍五大洲。该书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对李时珍的赞誉实在太多,难以一一赘述。但竖起一座丰碑,往往会遮住更多的风景。曾有人说过《本草纲目》标志着中医药理学的没落。细想来并不为虚。

中医名家、中医批判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千金方、外台论》曾有这样的论述: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法病,其论脏府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

《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

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

古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采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

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撰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虽是文言,但不难理解。徐灵胎此段论述的是医和药的关系。药的应用要遵循医理,而不是遵循药理。药理学活动要在医理的指导下进行开展。

之所以说《本草纲目》的广而传播标志着传统中医逐渐走入没落,就是因为受其深厚影响,中医的治学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偏于注重药,而轻视医理的情况愈加严重了。

中医经典浩如烟海,各家著述汗牛充栋,穷其一生,也难窥一二。要想更好地学习中医,必须去粗取精,重拾经典,如徐灵胎所言,细细揣摩《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才能找到中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