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期刊拒中医新冠论文,中医被杂志主编歧视了吗?我看未必
2020 年 11 月 3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苏州举行的 2020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做了题为《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优势和作用——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思考》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透露,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开展了大量中医药相关的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的疗效,还获得了许多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不过,不幸的是,由于国外学术期刊的歧视,相关论文被无理拒绝。
那么,这么重要的学术成果,真的受到国外学术期刊的歧视了吗?
下面,我们根据相关报道中提到的试验数据,来具体分析一下。
防杠声明:
注意,我这里对所有药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因为是中药或者西药就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
换句话来说,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如果临床设计不合理,就是不合理,不会因为是西药就采用双标。
在 3 月 23 日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 7 万余例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使用率达 91.5%,其中湖北省有 61449 例使用中医药,使用率达 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 90%以上。
以上图数据为例,我们做个简单的数学题。
累计死亡 1221781 人,累计确认 47930397 人,小学数学除一下就得到死亡率为 2.55%。
说中医药总有效率 90% 以上,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根据文献资料来看的话,轻症患者的治愈率也能达到 90% 以上。
至于说中医药使用率这种指标,就不评价了。估计只是用来表明中医药使用广泛的,没有别的意义。
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一区以中医治疗方案为主,人均激素使用量为 19.5 毫克,该院其他 7 个病区以抗病毒药联合抗生素的方案为主,人均激素使用量为 86.82 毫克;南一区的恶化率(转重或死亡率)为 8.05%,是该院所有病区最低的,其他 7 个病区的平均恶化率为 11.98%。
金银潭医院主要收治重症患者。如果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当以病死率为主要疗效指标。
根据文献报道,初诊为重症的患者病死率为 6%。这里提到的恶化率看起来是转重率加死亡率。
8.05% VS 11.98%,看起来确实南一区的治疗效果好。但仔细想想,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疑问。
新闻还报道过更多细节。
2 月份,金银潭医院共收治 862 例患者,分了 8 个病区,南一区收治 158 例。那么,这几个问题可能要考虑一下:
- 每个病区应该是由不同医疗团队负责,不知道不同病区的治疗标准是不是一样?
- 病人是如何分配到不同的病区的?是不是随机分配的?
- 其他 7 个病区的平均恶化率为 11.98%,每个病区的具体恶化率是多少?最大恶化率和最小恶化率分别是多少?
先不说疗效怎么样。
这个试验涉及到了一个核心药方“化湿败毒方”,并在质量稳定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化湿败毒颗粒的 RCT 研究。
既然说是 RCT 研究了,那么就应该在相关平台注册登记。
我们看看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是如何规定的:
所有临床试验均应注册
注册是临床研究文章发表的基本条件之一
很可惜,以“化湿败毒方”为关键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进行检索,没有查到相关内容。
如果没有注册登记号,我想可能著名期刊真的不会发表这个论文。
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其他平台进行了登记,了解情况的朋友可以补充。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试验结果。
课题组对轻型、普通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主要观察转重率,采用的是随机平行对照开放性试验。在 864 例随机患者中,实验组 434 例,对照组 430 例,实验结果吃中药的转重率是3%,不吃中药转重率是 7%。
同样因为查不到具体试验方案,这里也只能猜测。
- 采用随机试验,不知道是怎么进行随机的?有区分轻型、普通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吗?
- 如果是分层进行随机的,那么实验结果为什么没有分层统计的结果?
- 实验组 434 例,有多少是轻型、多少是普通型?
- 对照组 430 例,有多少是轻型、多少是普通型?
- 分层统计以后,还有没有统计学差异?
课题组还对重型、危重型患者开展临床试验,采用的是严格筛选、随机入组方式,两组各 102 人。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位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温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等指标上,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对于住院时间小于14天的患者,试验组核酸转阴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药物安全性好。
这里的疑问同上面差不多,此外:
- 两组各 102 例受试者,这个样本量到底够不够?报道中只是提到中位治愈时间显著缩短,没有提到具体数值,我们很难对样本量大小进行评估,只能存疑。
这里援引开头提到的文献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如果所开展的试验没有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如样本量不足,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分组的随机化与遮蔽执行不严格,疗效指标的评价标准不客观,加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保障不充分,那么这些临床研究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使得受试患者、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努力付诸东流。
现在看来,文献作者们的担心已经成为现实。
最后想说的是,这里并不是针对中医药有没有效进行探讨,这里想跟大家讨论的只是临床试验怎么样设计才能较好得让人信服,也不代表其他非中医药参与的临床试验就设计得比较好。
大家只要记住对于一个药物的评价,把握好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原则就足够了。
嗯,这里可以对号入座。
最后,都看到这里了,看完之后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