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用金匮阴虚用六味?中医告诉您脾胃不和也能出现阴阳虚的症状
阴虚用六味,阳虚用金匮?实际并非如此,不要单纯的按照症状去判断,这里的知识我来为您分享。常言说“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公离不开老婆”。中医学中按照自然辨证的方法,以阴阳属性分类,将脏腑进行了表里搭配,五脏之一的脾脏如同女性属阴,六腑之一的胃腑如同男性属阳,阳主运动体现在运输推动,像是男人一样努力工作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阴主平静像是沉稳宁静的女子,积蓄理财操持家务。胃的受纳饮食,推送蠕动功能是阳气的反应,脾的运化饮食,化生气血功能在为人体积蓄能量是阴的体现。脾胃是阴阳气血的发生地,亦是导致人体全身气血阴阳亏虚的关键脏腑。脾胃不和就可以引起阴虚或者阳虚的症状,六味和金匮并非阴虚阳虚按图索骥对号入座的标配。
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著有《脾胃论》,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所谓脾胃生百病是指脾胃不和→气血虚弱→脏腑失去营养→继发各种病证。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经常食不果腹饥肠辘辘,金元时期战争不断,南北方割据局面长期存在,难民流民众多,李东垣结合《内经》理论,确定了“人体气血充足必要的条件是脾胃无所伤”,富贵人家大鱼大肉的饮食常发生“肥甘厚味膏梁变”,油腻脂膏山珍海味的食物不易消化,常损伤脾胃,形成湿滞。或者是贫苦百姓吃上顿没下顿出现的“黎藿之亏气血穷”,贫苦人粗茶淡饭都供应不了,脾胃无法及时的运化饮食气血,长期以往,必然脾胃虚弱,引起全身的气血不足。时至今日,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然不存在黎藿之亏的现象了,肥甘厚味膏梁油腻的食物常导致脾胃壅滞难以运化,脾胃虚弱,湿气阻滞的病因常源于此。很多年轻人熬夜,作息不规律,饮食方面更不注意,油炸烧烤啤酒甜品胡吃海喝,年纪不大腹围却超大,湿气盛者,头身困重,嗜睡没精神,湿走肠道出现腹泻便粘,舌苔厚腻而白。均是脾胃湿寒的典型症状。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
- 我接触的一些患者,出现了乏力没劲,身体怕冷或者怕热的表现,都想知道自己的身体是阴虚还是阳虚,实际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并不会按照症状简单的归类为阴虚或是阳虚。大家都知道阴虚阳盛生内热,阳虚阴盛生内寒,阴虚需要滋阴,阴足阳热自退,阳虚生内寒,阳虚需要温阳,阳生而寒自散,但很多时候的阴虚或者阳虚症状均于脾胃有关,阳虚的寒和阴虚的热常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诊断方面表现出既是阳虚也是阴虚,我告诉大家根本是脾胃虚弱。
- 脾胃是气血的来源脏腑,在脏腑的中部,脾为阴脏禀赋湿寒,得胃的阳气而湿寒不显。胃为阳腑禀赋燥热得脾的湿润而燥热不生。脾胃类似脏腑的枢纽在协调人体的阳气阴血,一旦脾胃失调,燥热和湿寒的表现都可能出现,不可按照阴虚阳虚归类而论。
- 民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丁甘仁先生治疗了一位这样的患者,陈某,男性,夏季天热吃了很多冷饮后,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顷刻之间吐泻二十余次,胃脘不舒腹部不适,剧烈吐泻后表现出手足不温,呼吸微弱,脉象沉伏无力,人也痩了一圈(这些表现符合脾阳虚因饮食寒冷的伤阳问题),但是陈某还出现了明显的烦躁不安,口渴,身体燥热想坐在阴凉的水井里(这个表现又符合了阴虚有热的问题。)
- 这位患者如果从症状分析就比较模糊了,他既有阳虚内寒又有阴虚内热,到底应该滋阴还是温阳呢?丁先生认为他的病因来源于饮食生冷,冷必伤阳,脾阳受损后,脾胃顷刻之间升降失调,脾不升清而下陷腹泻,胃不通降而上逆呕吐。如此就形成了霍乱病证,问题的根源不在阴虚阳虚,而是饮食生冷引起的脾胃不和,脾胃阳气不足,手足不被温煦所以手足不温,吐泻丢失了大量津液,导致口渴口干。胃的失去了脾的滋润而燥热的本气外露。出现周身燥热,想坐井中。脾阳继续衰败,虚弱的阳气易外浮散去,出现阴阳离决走向危机的边缘。
脾胃病是中医理论中的大课题,以脾胃阳气立论的医学家有李东垣,黄元御,郑钦安等。脾胃不和,脾湿胃热是形成寒热错杂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没有一位单纯的阴虚患者,也很难发现单纯的阳虚病人,例如手足心热,口干面红,看上去像是阴虚内热的症状,同时又伴有便溏腹泻,腹部怕冷的阳虚内寒表现,所以我在这里提示大家,不要根据一两个症状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更不要出现一两个阴虚或者阳虚症状而随意的使用六味或者金匮,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舌,脉,症状找病因。(未完待续)陈左 夏月偏嗜生冷,以致寒暑湿滞,互阻中焦,清浊混淆,乱于肠胃,胃失降和,脾乏升运,而大吐大泻,挥霍撩乱。阳邪锢闭于内,中阳不伸,不能鼓击于脉道,故脉伏;不能通达于四肢,故肢冷,汗多烦躁,欲坐井中之状,口渴不欲饮,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此阴躁也。形肉陡然削瘦,脾土大伤,谷气不入,生化欲绝,阴邪无退散之期,阳气有脱离之险,脉证参合,危在旦夕间矣——民国•《丁甘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