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吃了药还是关节痛?先别慌,中医名方帮你通络止痛

文 / 崔振波讲健康
2020-11-04 09:20

近来,门诊有很多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来就诊,反映其关节僵硬、疼痛剧烈,纷纷询问是不是药物失效了。

其实不然,霜降过后,寒邪入侵,秋燥明显,寒邪凝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血脉不通则关节痛。

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来说,类风关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 历代医家分别称之为历节风、骨痹、尪痹等,其发病与内、外因有关。

内因多为先天不足,体质虚弱, 或劳累过度, 正气损伤;外因多由风、寒、湿、热等邪气外袭, 搏于气血, 闭阻经络,日久留注关节所致,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目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所见,大致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亏虚等进行辨证论治。

结合近期天气特点,本期给大家介绍一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医名方—身痛逐瘀汤!

可能有些类风关患者看到这里,会觉得疑惑:类风关不是痹证吗?怎么需要活血化瘀?

其实血瘀和痹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因瘀致痹,痹证多瘀。”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证的论述,《素问·痹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指出了风寒湿外邪均可致痹。

痹证发生无论是外因(风、寒、湿邪等)还是内因(气血亏虚、正气不足),皆与血瘀密切相关。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发为痹证。气血亏虚、正气不足等内因形成血瘀病变,阻塞经络,痹阻肢体关节,即因瘀致痹。

那么痹证多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痹证常有疼痛、麻木、肿胀、僵硬、结节等临床表现,与血瘀相关。古云“不通则痛”,痹证疼痛病机常为气机不畅、血脉瘀滞。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血证论》中记载:“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圣济总录》也有记载:“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

上述观点均表明,痹证之疼痛、肿胀由瘀血阻滞、脉道不通所引起,痹证多瘀。痹证日久,迁延难愈,经络闭阻,会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滞为瘀,津停为痰,酿成瘀血痰浊,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皆为“痹证多瘀”的深刻表现。

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一众方药里,身痛逐瘀汤可谓最具代表性。身痛逐瘀汤最早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本方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12味中药组成。临床主治气血痹阻经络,症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方中秦艽、 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疼痛的发生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有关,身痛逐瘀汤通过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津液疏布正常,则肿胀消退,气血津液濡养经脉关节,从而使关节僵硬得以改善。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位患者病证不尽相同,医生需根据患者自身病证加以调方,切勿擅自抓方服用。

参考文献:

李现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治. 河南中医, 2003, 23(002):51-52.

范为民, 李艳. 浅议"痹证与血瘀".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004):56-57.

王锦波, 安莉萍. 身痛逐瘀汤对佐剂关节炎大鼠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 新疆中医药, 2008, 26(002):9-11.

王佳, 王钢, 王涛,等. 身痛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瘀血痹阻证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023(024):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