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64:茵陈蒿汤|黄疸、肝炎、肾病综合征、荨麻疹、皮肤瘙痒

文 / 健康的胖胖
2020-10-29 09:27

本方为古代治疗黄疸病之阳黄与谷疸病的热重于湿型的常用方、专方。

其用药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此方用药量特殊者为栀子,用了十四枚。

根据实际称重,十枚栀子约重10克,所以十四枚栀子大概重14克,按一两计算。

茵陈蒿汤推荐量(克):

原方原量:茵陈蒿90,栀子15,大黄30。

常规标准量:茵陈蒿18,栀子3,大黄6。

栀子

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

1.出处与释名:

此方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为茵陈蒿用量最大,所以命名为茵陈蒿汤。

市面上有售成药“茵栀黄”者,即是取此方所用三药之名字来命名的。

2.方证:

在伤寒论中,有两条,出现在阳明病篇,为瘀热在里证以及热重于湿之阳黄证:

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在黄疸病篇,为治疗谷疸之专方。原文为: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结合以上两条,我们重新定义此方之方证如下:

阳明病,脉迟,身目黄,便头汗出,小便不利而赤,或渴引水浆者,茵陈蒿汤主之。

3.药证:

茵陈与栀子二药都是治疗黄疸之要药,此方即是在此二药的基础上,再加入大黄而成。

茵、栀、黄三药都具有寒性、燥性、降性,所以,此方也是针对湿证、热证、升证而设立的方子。

黄疸病原则上属于热证。肝病原则上属于湿证。其常见症状如小便不利性于升证。

所以,从以上分析,本方正好是兼备以上三者病机之治疗方剂。

4.病症:

从方证与药证分析,此方主要用于黄疸之阳黄证:

阳黄,是指属于热证、实证的黄疸,黄疸色泽鲜明,并有口干、身热有汗、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

可见,黄疸伴见大黄证,便属于阳黄的范围。

中医——上腹微满,胸部、心脏部苦闷不快,胸有阻塞感,口渴、便秘、腹满、小便不利、头汗出、头眩、发黄等证。

西医——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流行性肝炎、血清肝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疾病。

5.人证:

没有特别之处,但要身体强壮,身黄无汗。

6.煎服方法:

一是注意黄疸病使用大黄,其目的不在通大便,而在泻热活血。所以,大黄的用量要比承气汤小。用于汤剂时,还可以使用酒制大黄。大黄经过酒炒以后,泻下作用有所减轻,而清热活血作用有所增强。

二是先煮茵陈蒿,其用义在于茵陈蒿体轻量多,先煮以利于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