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诊脉先辨阴阳,技巧在这里
在《伤寒论》中十分重要的一句话:“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阴阳盛衰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可见它在仲景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通过脉诊分阴阳?怎么用脉诊分阴阳才能够完美对应这个大法呢?陈建国老师通过多年临床探索实践,给出了准确快捷地诊断阴阳盛衰的方法。
张仲景的脉法是以阴阳为辨脉总纲,仲景脉法里面的阴阳内涵很丰富,包括从脉象分阴阳、从诊脉部位分阴阳、从气血营卫分阴阳、从浮沉分阴阳等。
一从脉象分阴阳
仲景书正文第一句就是讲以脉象分阴阳。《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句:“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按照这样区分阴阳,阳盛的脉诊表现就是脉更加的大、浮、数、动、滑,还算顺畅。阴盛的脉诊表现呢?就应该是沉、涩、弱、弦、微更加“盛”?这于理不通。另外,阳虚用这样的脉象界定,也没有道理,因此,绝不是按照脉象分的阴阳,更无法据此判断的盛衰。
二从诊脉部位分阴阳
这个方法初看起来是最简单直接的。《伤寒论·辨脉法》中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这里明确提示是讲“阴脉”“阳脉”,这不就是脉分阴阳吗!此外还讲“阴脉不足”“阳脉不足”,岂不就是在讲阴阳盛衰的脉?加之原文明确提示,寸口脉微就是阳不足,尺脉弱就是阴不足,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就是以尺寸脉分阴阳,寸脉候阳,尺脉候阴。这就是以寸口脉的尺寸分阴阳。此外,《伤寒论》第12条,讲桂枝汤的脉是“阳浮而阴弱”,这里也是脉以尺寸分阴阳。
按照脉以尺寸分阴阳的方向,阳盛阴虚,就是寸脉实大而尺脉虚小,如此不能发汗,需用下法。《伤寒论》第94条也提示:“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这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但是与具体方证比对就出现了问题,这不符合仲景书中桂枝汤证的脉。桂枝汤证的脉是“阳浮而阴弱”,既然是阳脉浮,那么肯定不是以浮沉分阴阳了,否则怎么会出现阳浮呢?这里就是以尺寸分阴阳。桂枝汤证的“阳浮而阴弱”脉,就是寸脉显著而尺脉弱,这不就是阳盛阴虚吗?“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但桂枝汤属于汗法,这明显提示这个认识方向的错误。
此外,像吴茱萸汤证的脉象,同样是寸脉显著而尺脉弱,用药大都是辛温的药,属于汗法,与这种分阴阳的方法均不符。《伤寒论》第286条曰:“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这个提示也与该方向不符。
同样按照这个方向,阳虚阴盛,就是寸脉虚小而尺脉实大,如此不能用下法,需用汗法。这样的脉临床相对要少,但也是有的。这类脉象大多见于这些情况,比如下焦水饮、下焦血瘀等下焦的实证。比如大黄牡丹汤证,就是尺脉实大而寸脉相对虚小,但实际应用的都是下法!也就是说,这个方向与临床实际有诸多的严重不符。带着对尺寸分阴阳这个方向的诸多困惑,笔者仍旧在临床中体会和感受,发现其确实难以在临床中指导方向。
三从浮沉分阴阳
从浮沉分阴阳,既是仲景书中的方法,也是《难经》中的方法之一。如此分阴阳,则浮为阳,沉为阴,浮主表,当用汗法,沉主里,当用下法,与“阴阳盛衰诊断大法”中的阳盛用“下法”阴盛用“汗法”完全相反。
仲景书中难明方向,唯有从其他中医经典中寻找。《素问·阴阳别论》曰:“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就是以脉动之去来分阴阳。来盛为阳盛,符合用下法,去盛为阴盛,符合用汗法。来虚用温阳升法,去虚用养阴降法也是符合的。笔者也对这个方向进行了大量的临床验证,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除非有比较突出的盛衰表现,否则实际上相对难以体会,难以体会的方法就很难复制和传承。因此,这个方法可以参考,但难以作为最直接、快捷的方法。
经历了以上的历程,笔者一直在探寻一种更便捷并准确的诊断阴阳盛衰的方法,多年来带着这个问题,期间几乎遍览了历代脉学相关的著作。沿着读经典、做临床的方向,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临床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明确的脉诊表现,就是许多患者的左右手脉区别很大,这种区别带来的信息是否符合阴阳盛衰的表现呢?经临床反复验证,竟然严丝合缝!最终确定为以左右手脉分阴阳,以太过不及定盛衰。
这时再回到与脉诊相关的古籍时发现,这与古人早就揭示的左主阴、右主阳是相同的,与后世总结的左血右气是吻合的,并且左右脉进行比对,也是非常明显且容易操作,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经过对所有经方脉证的解读和在临床中的反复验证,确认这就是最简单快捷且准确的阴阳盛衰诊断方法。为了取长补短,我们也可以将以脉之去来分阴阳的方法,直接融入太过不及的思想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阴阳盛衰理论及诊断,包括后续将阐释的升降治法、脉证等,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也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索,比如金元时期张子和对治法的延伸、明代周慎斋对脉证的探索、民国王雨三对阴阳盛衰的研究和应用等,都值得参考。
脉学实战好书
本文出自《仲景阴阳脉法》一书,作者陈建国老师在本书中为大家逐一阐释分析了阴阳盛衰、升降治法、阴阳脉诊、经方脉象、脉证合参等几大方面。在仲景学说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将经方的理、法、方、药进行全面梳理,将病、脉、证、治贯穿起来,从而准确高效地诊治疾病。
《仲景阴阳脉法》
本书从“阴阳盛衰”“升降治法”中提炼出“阴阳脉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对“阴阳盛衰”的脉诊方法,以左右手分别诊断阴阳盛衰(左手候“阴”盛衰,右手候“阳”盛衰),并通过“左右阴阳脉法”,将经方医学乃至经典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会贯通,特别切合临床实战。仲景阴阳脉法体系包括阴阳盛衰理论、升降治法理论与脉诊阴阳理论,涵盖了经方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这三个中医治病的主体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体系完全是按照中医经典的思维进行梳理,对于其中融会贯通的延伸,力求不偏离中医经典的出发点与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