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医 | 揭开“药引子”神秘面纱,教你如何使用“药引子”

文 / 小宇聊健康
2020-10-12 00:19

这是一篇有文化的科普。

自古中医开的方子里,总有一到两味药引子,少而精,在整张方子里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药引子呢?中医配方讲究君、臣、佐、使。其实,药引子大概相当于“使”药。同时有一部分“佐”药也有药引子的作用。药引子的作用繁多,有指导它药直达病所的、有矫正它药毒性的、还有增强它药作用的。下面我们捡几个有趣的讲讲。

引药入脏腑经络

中药都有自己的归经,通俗点说,不同的中药对机体某部位有侧重性和选择性。说一个很常见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原方以淡盐水为引,送服。根据的是中医五行理论,咸味入肾。还有另一个常见的逍遥散,以薄荷为引,以疏肝解郁。

药物气味性质不同,引入的部位不同

药物有升降浮沉等不同的趋向性。治疗人体上部,常选用趋势上升的药物。反之,治疗人体下部的疾病,要选用趋势下降的药物。比方说,桔梗这味中药,轻宣上行,有如舟楫,引诸药上升,常用于上部疾病。而牛膝这味药,有肃降之意,引诸药下行。

上病下引、下病上引

疾病性质的不同,选用的药引子也有区别。例如补中益气汤治疗肌无力、胃下垂、子宫下垂之类的气虚气陷症。疾病本身是往下走的,这时候,就要用药性托举的柴胡、升麻为药引子。

缓和药性

有些方子药效猛烈,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易伤正气。例如治疗水肿的十枣汤。用十枚大枣煎汤送服峻下逐水的散剂,可缓和诸药毒性。

固护胃气

很多中医开方子特别注意固护胃气,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强健,才能生化无穷。但是临床上,有很多药物对胃的刺激性很大,这时候,方子里常有保护胃气的药引子。清热剂白虎汤,特别要求加粳米,为的就是预防药物苦寒伤胃。

矫正药味

中药的味道,总体来说,都不太可口。更有一些,难以入口。像猪胆汁入药,常配冰糖为引。甘草也是常用的矫味剂,它能“调和诸药”,不仅能矫味,还能调和药性。

增强疗效

有些药引子有增强药效的作用。治疗风寒袭表,太阳中风的经典方桂枝汤,服药后还有喝热稀饭的要求。这种做法能增强发汗的作用。同理,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子常会加入葱白,生姜增加发汗作用。

生姜:发散表寒、温胃止呕,用于风寒外感、呕吐、腹痛等。

葱白:通阳发表,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鼻涕。

蜂蜜:补中益气、通便,用于脾胃虚弱、便秘。

红糖:活血化瘀、补血,用于月经不调、虚寒腹痛等。

黄酒:温经止痛、通经活血,用于经络不通、跌打损伤、瘀血内阻等。

米汤: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用于脾胃虚弱之症。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固护胃气,缓和它药毒性、补益脾胃。

灯芯草:清心除烦、利尿通淋,用于心火亢盛、小便短赤。

桑枝:通经活络,用于经络不通,四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