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水肿、腹胀可能是脾胃失调,七个穴位按摩可以缓解调理脾胃

文 / 消化科李主任
2020-05-08 00:15

脾统血,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够统摄周身血液正常运行不溢于血脉之外。

此外,脾主升清,能够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并且能够维持人体内脏腑位置相对恒定。

现代医学表明,脾脏储存人体10%的血液,相当于体内血库,同时能够产生淋巴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能够吞噬清除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细胞。

脾脏功能如此强大,脾脏组织却非常脆弱,若破裂出血只能手术摘除,无法修复。

脾脏失养有何危害

1、脾失运化,气血亏

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方能健全。若脾失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可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症。若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则水湿、痰饮内生,可见水肿、眩晕等症。 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虚营养不足则肌肉瘦削、溃疡久不愈合、四肢痿软无力。

2、 脾失统摄,血证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血液亏虚,可见头晕、眼花、口、唇、面、爪甲色淡等症。脾统诸经之血,脾气足则能统摄周身血液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若脾失健运,血脉失统,血不归经,可见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

3、脾失升清,中气陷

脾主升清,宜升则健,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方能正常吸收、输布,脏器维持位置恒定。若脾气升清不能,可见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或久泻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

如何调养脾脏

1、饮食有节少甜

少进甜食、荤食;

多吃山药、土豆、红薯、薏米、莲子、芡实、香菇、白鹅、土鸡、糯米、蜂蜜等健脾补气祛湿之品;

还应注意减少食量和进食速度以减轻脾胃负担,每餐七分饱,晚饭少吃或不吃;

多数上班族饮食不规律,晚饭较晚且常吃完就睡,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建议晚餐至少2小时后再睡,并且三餐定时;

2、起居少坐防寒

十个胃病九个寒。

冷饮及生冷冰冻食品会加重寒湿,伤害脾胃,当少食并注意脾胃及脘腹部位的保暖,避免衣着过少或直吹空调风扇;

运动有助于胃肠蠕动,建议饭后1小时内散步促进消化,避免久坐胃肠运动缓慢影响消化,避免打球、跑步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胃肠不适。

3、情志舒畅少思

脾主思,思虑过度易伤脾神,影响食欲及消化,故应避免思虑过度;

同时,脾属土,肝属木,肝木横克脾土可致土气壅滞,现代人普遍肝火旺,当控制自己情绪,少发怒,多享乐,感恩、向善、快乐,肝气顺畅则脾土安康。

4、经血宜通揉按

(1)推揉脾经调体型,脾经在下肢分布在胫骨内侧缘,可沿此经脉上下推按,在敏感穴位可多加按揉,以酸痛为度,早晚各2次。此法能够使胖人减重、瘦人增肥。

(2)按揉穴位健脾运,选取血海(祛瘀生新,引血归脾)、阴陵泉(健脾祛湿)、地机(活血理血,健脾利湿)、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三阴交(健脾益血)、太白(健脾补脾)、公孙(运脾调脾),用大拇指或食指进行按揉,每穴半分钟,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揉30次,自我感觉局部酸胀为度。每天2-3次,每次从上至下,按揉三个周期。

这几个穴位按摩:

  • 血海: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法:屈膝呈90°角,医者立于患者对面,以手掌心对准髌骨中央,伏于膝盖上,二至五指向膝上伸直,拇指约成45°角斜置,拇指尖下取之。
  •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取穴法:仰卧或正坐,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即是。
  • 地机穴:在阴陵泉下3寸,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取穴法:于阴陵泉下3寸所作水平线和胫骨内侧面后缘交点处,当胫骨内侧缘与小腿三头肌间的凹陷中取之。(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取穴法:当胫骨内侧缘与内侧髁移行部和腓肠肌内侧头的凹陷处取之。)
  • 足三里穴:在犊鼻(髌韧带外侧凹陷)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取穴法:于犊鼻穴下四横指所作水平线和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平行直线交点处取之。或屈膝令患者同侧手四指并拢,拇指与四指成90°,以拇指内缘按于髌骨上缘,余四指沿髌骨外缘直指向下,当中指尖到达处取之。
  •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取穴法:四指并拢,以小指下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交点处取之。
  •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法:由拇趾内侧后第一关节向后推有一弓形骨,其后端下缘之凹陷处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