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吃东西时咬到自己,别忽视,和三个脏腑“虚”有关
俗话说“馋咬舌头饿咬腮”。相信很多人都有吃东西时咬到舌头或者腮帮子的经历。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大人们一般会“有肉吃”来调笑。尽管自己咬到舌头或者嘴唇的几率很小,绝大部分都不过是偶尔出现。但是那滋味真的很不好受。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咀嚼动作,是神经系统和脸部的肌肉完美配合的结果。之所以会出现咬到舌头这种“意外”,就是这个配合不到位。
然而,尽管原因很清楚,但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再次出现咬到自己的情况,现代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暂时似乎也无法做到。
其实,就吃饭咬到舌头这个现象,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很清楚的描述。并且,根据咬到的部位不同,而涉及的脏腑经络也不同。由此的调理方法必然也就不一样。
《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这里说到的“自啮舌”,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咬到舌头”,也包括咬到嘴唇、腮帮子等部位。内经认为,之所以会自己咬到舌头,是因为“厥逆走上,脉气辈至”的缘故。
这里说到的“厥逆”,和通常的厥逆之证有所不同。应该包括“不该到的也到了、只该到一个的却到了三个”这样的情况。而“辈”按照古文之意,是“百辆车”,这里,完全可以当作通假字来理解,也就是“倍”。
因此,内经认为自己咬到舌头的原因,主要就是逆气而至,而且来的气还比较强盛。
而根据咬到的部位不同,又可以联系到不同的脏腑:咬到舌头是少阴经(心肾)的问题,咬到腮帮子则是少阳经(胆、三焦)的问题,咬到嘴唇则是阳明经(胃、大肠)的问题。这些脏腑的气机过强,乃至吃饭咀嚼时会自己咬到自己。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内经最后的两句话“视主病者,则补之”。也就是说,根据咬到的部位,确定涉及的脏腑之后,需要用“补”的方式来调理。
然而,前面得到的信息是“脉气辈至”,也就是加倍而至的气,为何却要用“补”的方法来调理呢?
这就需要联系“厥逆走上”来理解了。所谓“厥逆”,前面也说了,反正就是一种不正常的“来到”。而导致咬舌头的“厥逆之气”,其实就是一种下不足以固涩,乃至逆而上冲的反应。用我们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分析,大致相当于一种“应激反应”。
如我们着凉后,或者说感受风寒之邪后,身体会出现发热。这时候的发热能以清热来调理吗?还不是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之邪才是正确的方法?
而内经说到的“厥逆走上”,基本就是这种情况。下不足以维固,发而为冲上厥逆之证,无论何脉、何脏都是一样的机理。
这种情况,当我们剧烈运动之后,身体已经非常疲惫,有时候小腿肚会出现抽筋、或者肌肉不自主地颤抖等等,其实都可以属于“脉气辈至”的范畴。
虽然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有余”,归根究底却是“不足”,所以内经才给出“视主病者,则补之”的治法。
1、 咬到舌头——少阴气至:
咬到舌头和“少阴”有关。而中医的少阴有两条经络,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前代医家对此的理解,大多认为此处指的是足少阴肾经。而足少阴肾经维系舌头的部位在“舌本”,也就是舌头的根部。
而我们自己咬到舌头只会是舌尖,舌乃心之苗。所以,就我个人的理解,此处以手少阴的理解更为恰当一些。
所以,进食时偶尔会自己咬到舌头的问题,更多和心气虚有关。调理的方面,可以拍打手臂内侧肺经心包经心经等,适当补益心气。
2、 咬到腮帮——少阳气至:
内经认为,咬到腮帮子主要和少阳气至有关。而少阳也有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分。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更主要和胆经关系密切。足少阳胆经循双颊而入,胆气虚于下,头面的经气会有“浪涌”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咀嚼时出现咬到两腮的问题,可以从调理胆经来处理。比如温胆汤之类。需要注意的是,胆经的“虚”一般以疏通为补,很少直接用补气之品。拍打腿外侧胆经即可~~
3、 咬到嘴唇——阳明气至:
内经认为,咀嚼时偶尔咬到嘴唇,就是阳明气来得太盛的缘故。阳明经也有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之分。我个人的看法,咬到嘴唇主要和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
因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而脾胃相表里。所以,经常咬到嘴唇的问题,一般都该从健脾益胃,补益中气着手,如四君子之类。还可以直接揉脐调整脾胃。
总之,进食时在咀嚼的过程中,如果经常有自己咬到舌头、嘴唇、腮帮子的现象,内经对其的阐述,从原因到机理、治法,都有了完整的表述。总之一句话,补之,只是需要区分三个脏腑的“虚”而已,可以针对性拍打疏通经络,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