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曰: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中医只能做慢郎中?
近代文明就是一个解构的文明,事物不断的细化就可以看清楚实质,就可以提高效率,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现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就奠定在此基础之上,当然,医学也不累外。从人体,不断分成各个系统、器官,从细胞到染色体到基因,都是在结构中寻找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临床中原始的视触叩听也逐渐演化成彩超、CT、MRI,从实验室到临床,从科研到转化构建了强大的现代医学体系,尽管有一些弊端,但是这种医学体系比过去的几千年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中国,总是有人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进行对比,不知道这个世界仅存的还有这么多人支持的是不是只有中国的传统医学了。曾经,我也很奇怪,历经这么多次的改造,它怎么没有被淘汰掉,后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中医不仅仅只有草药医生一般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其早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替代或者淘汰确实不易,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也不确定在不久的将来,它是否消亡,如果消亡,不是传统医学不行,估计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继承了。就好比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遗产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失去了继承的吸引力。
中医确实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它历经千年来的基本属性所确定的,有人说,一个中医师就是一个检查人体的全套设备,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察六腑,观五脏,实在是太牛,有时候牛到自己都不好意思,然后把现代医学痛骂一通,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中医师实在太少,那些整天说现代医学这不好那不好的怎么不多培养一些中医人才呢?还有,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像扁鹊饮了上池之水一样可以观照人体,非要用望闻问切方法去判断病灶是1.1cm还是1,3cm有何意思?现代医学就是一个细分的医学,中医的特色就是宏伟的大局观,点对点的单挑,中医一定会甘拜下风。
现在国家对中医的政策越来越好,中医也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行业。尤其是养生保健产业成为近年来让“中医热”崛起的一块宝地,一夜之间冒出很多健康管理公司,然后请一些专家,做健康评估或者叫辩证养生,配制一些养生的食品或者保健品,但是做的好而且长久的并不很多。古人都说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现在很多医生连已病都治不好还想着去治未病,怎么可能呢,照搬书本只能做一些四不像。
所以,学习中医就要扬长避短,点对点的短兵相接早已经不是优势,最起码不能标准化培养很多优秀医生,比如有一些名医大家认为中医急诊很好,效果也能赶上甚至超越西医,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全国的无论是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抢救患者用中药的又有多少呢?这跟政府重视不重视,教育体系好不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传统医学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路和目标,总是被现代文明或者现代医学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自身特色,每况愈下。
比如,从开始提倡的医药分家、针药分家开始就已经让中医大不如从前了,中医的优势在于对疾病的宏观把握,通过一步步瓦解了中医多系统的复杂性是让中医不断褪色的好方法,比如又学着中医细分成消化、泌尿、循环甚至如果再细分一点成为肝胆内科,胃肠内科,按照这种模式只能让医生投入现代医学的怀抱,这样的中医开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治疗效果比街头巷尾的那些老中医们差得多。所以,中医医院的很多医生开中药一周一周的开,病人吃药也是轮月来吃,以为中药是个慢郎中,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在外面坐诊的医生都有体会,如果处方合适,一般三副之内肯定有反应。如果一个病人连续在你这里吃了两个月的药,没啥变化,是应该反思的。
近年来经方为什么那么有魅力?学院派为什么饱受诟病,还是有一些原因值得我们反思,离开了宏观的哲学思辨能力,中医就失去了真正的力量,比如一个武林高手可以把树枝发挥出刀剑的威力,一个医学高手用点葱姜蒜等生活常用品也可以发挥药物之功。药物不在乎贵贱,而在乎何人在用,是否有效。
去翻看那些中医典籍,很少有去孤立看待疾病,无论哪一本书写来写去还是在谈脏腑气血的关系,最近读金匮,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为了讲肝脾的关系,按照五行相克,说了一遍。现在很多初学者就觉得中医实在太扯了,一个脏腑通过相生相克可以扯到全身五脏六腑,然后一个脏腑疾病就可以说其他脏腑都病,怎么说都对,让人学的摸不着头脑。然而,中医的精髓就在于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中医从远古走向现代,论年龄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有人说他像一个睿智的老者,仙风道骨。到了我们这一代子孙眼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神奇与玄幻,神奇的魅力让我们想去了解他,用各种方式进行探讨,玄幻的让人想去破四旧、去讨伐他的不论不理,我们愈发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你们说它像什么?像封建的残余?无聊的认知?还是古人的智慧?文化的瑰宝?
近代的社会踏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道,我们也凡事都想寻个原因,找个结果,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存在,我们也没有其复杂而放弃了对其探索,古如此,今如此。
对于中医也是一样,我们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紧密与世界联系,并且无数的中医药人为此奉献一生,当现代医学有了新的进展,发现了细胞中存在某一重要分子,我们紧跟而上,寻找中医药干预下的影响,当某一分子机制理论或假说提出,我们又开始研究中医药与分子机制的关系,孜孜不倦,穷首皓经,研究了几十年,有喜有悲,有重大突破也有不知所云,当我们埋头苦干、从古人的书卷中寻找智慧时,中医对中国医疗体系所占的比重却逐渐下降,百姓们也逐渐淡忘了中医的存在,不知若干年后,我们会不会有北中医王教授退休之后那句经典的“中医负我,我负中医”的感慨。
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用现代科学中解构的思维来看待中医,而且数代人前赴后继的去结构一个从历史而来的蹒跚老人,我们翻过每一个衣兜,希望能找到那隐藏的珍宝,可惜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岂不知老人最大的珍宝就是其历史积淀的智慧和气质吗,这气质和智慧会在血肉之中吗?我们还没有找到珍宝。也许老人早已经折腾的奄奄一息。
2
记得以前读自然辩证法的时候,老师说,中医是一门关系学,极具中国特色,说到此刻,全班哄堂大笑,什么样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明,文明有影响社会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老师说,中医不注重形体,因为古人早就知道物质是不可穷尽的,只有道才是唯一不变的,所以现代医学也好,科学也罢在反复的更新与迭代,而传统的医学更新却很少,这是传统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所在。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现代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学着实证,学着实验,证明一经一络的存在,眼前的成果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现代科学体系的更新迭代将成为一张废纸,我们是否要在其新的理论体系中重新演绎?
3
或许,传统中医也应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只想说,中医真的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