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甘苦寸心知——读抄本《寸心知医案》
《寸心知医案》一册四卷,黝黑的书皮上贴着书签,书签上“寸心知”三字秀美而醒目。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四年的中医古抄本,大约十年前笔者在做《中医文献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医古籍版本”时,选中了这部抄本医书,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海内孤本,更因为此书扉页上有两位海派中医名家的亲笔题识,一位是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程门雪先生,一位是与程老“平生风谊兼师友”的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
清代珍稀中医抄本《寸心知(医案)》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讨论会上,全国古籍文献专家云集,讨论古籍善本的标准。最终拟定了古籍善本的九条具体标准,其中第五条是“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第七条是“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寸心知医案》兼合此二条标准,当属古籍善本无疑。
课程建设结束后,尽管年复一年给研究生上《中医文献学》版本一章时,都会演示《寸心知医案》及程、裘二公题跋的图片,讲述该书的版本学价值,但对此书只是泛览了部分内容,始终未能完整通读,于是下决心闭门不出,将此书细读一过。读后果然收获不小,感悟颇多。今不揣谫陋,敢以一愚之得权作引玉之砖,以期与中医医史文献学界同道共同探讨中医古籍抄本的整理与研究。
一、关于作者及《寸心知医案》之成书
《寸心知医案》作者孙廷问(1727- ?),字雨香,号我舟,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医家。原籍江苏崇州(今属江苏南通),十二岁失父,赖母亲李氏抚养成立,令其兼习医儒,可冀济人利己。其后,学进医行。乾隆中期举家迁徙至苏州,与其子采邻(字亮揆,号竹亭)共同在苏州行医,医道精湛,名噪三吴,活人无算。“当时临证医案积稿颇夥,暇日择其捷如影响效若桴鼓者,仅什之一二耳。汤剂丸饵,分为四卷,颜曰:寸心知。置之笥中,历有年矣。”
其孙从多年积累的临诊医案中精选编辑成《寸心知》四卷,有草稿一部,誊正稿本一部。惜誊正本遗失于咸丰庚申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战乱的逃难途中,所幸老家还存留草稿一部。后至光绪年间,由孙氏后人(包括子、孙、曾孙、玄孙)及门徒(包括徒子、徒孙、徒玄孙)共同辑校而成《寸心知医案》。
《寸心知医案》,上海中医药大学藏抄本,孙凤生序
二、《寸心知医案》概述
《寸心知医案》全书 4 卷,每卷前均有本卷医案目录,目录后正文前分别标明著者和辑校者,每卷的辑校者都不相同,可见是有具体分工的合编之作。虽然参校整理者众多,但本书各卷目录与正文的体例均规范统一,每则医案大致由病者姓名、病症、议病、处方、方论组成。书写格式亦统一整齐,字体正楷为主,间夹行楷,书法秀美端庄。
全书共载录医案 167 则,其中卷一 31 则、卷二 30 则、卷三67 则、卷四 39 则。按中医临床科别计,共有内科 108 案、外科 14 案、妇科 9 案、儿科 10 案、男科 12 案、五官口齿科 14 案。
每案记录患者姓名,有的附录籍贯或居住地,有的记录就诊日期,复诊者则于姓名下以小字扼要地记录之前的病情与诊疗经过,而后议病论症,据以中医基本理论,详细分析患者的舌象、脉象与症状,解释病因病机,而后立法处方,方中每味药物均标明用量,每方均详细注明配制法与服用法,多数处方后还有详细的方论,以阐明遣方用药之理。
《寸心知医案》卷一目录
在议病案语及方论中,作者注重五行学说,喜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阐释病因病机,确立治疗法则,遣用处方药物。如其分析王禹甸久咳痰多的脉象与病机:“右寸关虚滑,责之脾肺两经。分而言之,咳嗽久而肺金虚,痰涎多而脾土弱。合而言之,土弱不能生金。”
紧接着提出治则“子虚务在补母”,即培土生金。治则立而方药随之而出,用扶脾保肺之莲肉、山药、百合、云苓、巴旦杏、胡桃肉、化橘红等配制丸方调治(卷一第十叶)。“用药无奇,审得五行至理”(卷一第十五叶案后语)是孙氏临证选方遣药的基本法则。
《寸心知医案》是从作者一生积累的临证医案中精选编纂而成的,多数是效若桴鼓的案例,也记载了少量缠绵难愈而连续多次复诊的疑难杂症、顽症的案例,甚至录有不治而亡的急症、重症案例。
可见作者编著此书的意图不仅在于总结自己毕生成功的临床经验,记述自己理论践行于临证实际时富于创新性的医学思想与诊疗心得,也有意选择一些临床棘手的案例,试图从中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醒和警示后学,这也是比一般只录效方验案、“报喜不报忧”的古代医案著作更具有价值的地方。
为治愈千变万化的各种病证,作者费心思、耗心血,积攒誊正的医案手稿又遭兵燹,而其法古开新的临证思维,别具一格的遣方用药,构思精巧的制膏丸法,时或不被世人理解,个中甘苦唯寸心自知,故题其医案为“寸心知”。
三、关于程门雪、裘沛然两先生的题跋
今日所见之《寸心知医案》抄本扉页上,赫然并列程门雪、裘沛然两位中医大师的亲笔题跋,全文如下:
海派中医名家程门雪、裘沛然二先生为《寸心知医案》所撰的亲笔题跋
《寸心知医案》程门雪题跋
前读抄本《孙竹亭医案》,即知有《寸心知医案》,系其父所著者。今复得此,何其巧也!家学相承,灼然无疑。所载诸案,似乎调理擅长,喜用血肉有情药物,有可取处,制膏丸法尤佳。但案语多拘迂之论,又喜夸大,是其所短。究属小名家耳。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程门雪阅后记
《寸心知医案》裘沛然题跋
《寸心知医案》语多典雅而浮夸特甚,盖喻昌之流亚。后学自当深戒!至其议病用药之精,立法构思之妙,巧而不离规矩,用古敢于创新,足为吾辈研索启发之资。盖胸有实学而好为大言者。读者心衡得失,取其长而舍其短,斯可矣。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裘沛然
手抚留有沪上中医先贤手泽的珍稀抄本,遐想半个多世纪前(1965)的冬日,上海两位著名中医大家先后披览新获的中医古抄本《寸心知医案》,诵读其文,涵泳其旨,分别写下了读后记(题跋)。
程门雪先生先前曾读古抄本《孙竹亭医案》,故知竹亭之父孙廷问撰有《寸心知医案》。从“今复得此,何其巧也”的语句中,不难看出程老喜获珍抄,得阅孙氏父子两代医案后的愉悦心情。
接着言简意赅地作精要点评,云其长处有三:擅长调理(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善于应用血肉有情之品、精于膏丸制法;其短处是:医案前议病析症的案语多拘迂、夸大。所谓“拘迂”,似指孙氏每以五行学说说理,太过机械、迂曲;所谓“夸大”,殆言孙氏议病论药时喜用对仗、骈偶、类比及典故等修辞手法,行文显现夸张的文学色彩。综合其长短,最终结论“究属小名家耳”。
裘沛然先生的题跋则开门见山,先论其文,后评其医。评语有褒有贬,皆能切中肯綮。他以“精”“妙”“巧”“新”四字高度概括了《寸心知医案》的优点,肯定此书对中医临床诊疗具有启迪参考之助。
又以“喻昌之流亚”讥其行文虽雅却浮夸特甚。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府新建人,清初中医三大家之一,撰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喻氏擅作医论,说理透彻,滔滔不绝,行文恣肆而用语典雅。
其《秋燥论》(《医门法律》卷四)最脍炙人口,其中有句云:“夫秋不遽燥也,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而燥令乃行焉……岂有新秋月华露湛,星润渊澄,天香遍野,万宝垂实,归之燥政?迨至山空月小,水落石出,天降繁霜,地凝白卤,一往坚急劲切之化,反谓生凉,不谓生燥乎?” 喻氏医名卓著,冠绝一时,孙廷问不能与之比肩,而行文风格相近,故称之为“喻昌之流亚”。
最后裘老对孙氏的结论为“盖胸有实学而好为大言者”(这个评价是公允而恰如其分的),并告诫后学“心衡得失,取其长而舍其短,斯可矣”。
程、裘二先生为《寸心知医案》撰写的题跋反映了海派中医名家对民间流传的中医古抄本的重视,显示了海派中医兼收并蓄、宽广包容的胸怀。
四、《寸心知医案》的特色
在医案中,作者孙廷问曾借主客问难形式,表达自己不拘泥古方敢于创新的思想,其云:
“或曰:古方加减,医家常格。子治痰而不用二陈汤,治气而不归四磨饮,治肾虚而不宗六味,治脾虚而不法四君,治脾肾两虚而不出入于黑地黄丸。师心自用,所谓学古者何在?曰:因脉定证,因证制方,无取乎食古不化。必执古方以治今病,试问岐黄又宗谁氏之方?可知今日之古方即昔日之新方也,安见今日之新方非后日之古方乎?曰:子之理则明也,辞则达也,志则高也,未免言大而夸矣。曰:否。碌碌庸庸,草菅人命,吾忍乎哉!客唯唯,不复辩。”
在这种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思想主导下,《寸心知医案》中针对一些疑难杂病的新方、新法层出不穷、构思巧妙。试举两案为例:
1.用嗅剂治愈两耳暴聋案
诸葛丕文子两耳暴聋,脉寸口沉涩,气闭无疑。细审起病之由,为浓涕塞鼻,努力提气以送之,涕出之后,两耳轰轰,倏忽壅闭。诸医用开窍通气药不应。余谓气以上升而闭者,何不以下降而通之?主见一定,活法随来。举笔书方,若有神助。
细辛五钱降香五钱食盐一两右末,和匀,以绢包之,以鼻嗅之,朝夕不离,以窍通为度。
依法行之,次日耳有闻,三日听无恙。逢人称仙,予竟不愧。
细辛利窍而上宣,降香通气而下达,食盐之咸,取其走肾润下以为向导也。升者降之,塞者通之,以气治气,以嗅足气,焉用汤剂。
此案两耳暴聋的致病原委,是因浓涕塞鼻,呼吸不畅,患者为使浓涕送出,努力吸气上提以擤之,结果涕虽出而两耳轰轰,为气所壅闭,而致暴聋。在诸医用开窍通气药不应的情况下,孙氏巧思:气以上升而闭者,何不以下降而通之?(此实为中医“上者下之”“升者降之”的治疗法则)遂用降香通气下达、食盐走肾润下、细辛利窍宣通,三药研末绢包作嗅剂,朝夕嗅之,竟获“一剂知,二剂已”之奇效。
2.用糖薄荷治愈多食盐梅久咳不已案
瞿日新孙多食盐梅咳嗽烦冤……因多食盐梅以致咳嗽面浮,内热不食,患病一月,就治于余。三复古方竟无对症之剂,而究不敢于束手,索想久之,先立治法于后。治法一立,妙药随来。奇哉奇哉!盐梅食多,酸咸伤肺。风火内敛,咳嗽烦冤。试思润下作咸而属水,以土克之则宜于甘;曲直作酸而属木,以金克之则宜于辛。医无定格,治以理耳。糖薄荷五钱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而后方为论:
糖味甘,薄荷味辛而兼清风热,不必治咳而咳自愈。写毕不禁拍案鼓掌,四座皆惊。
最后是疗效:
及至八九日,途遇瞿姓,据云:服至三日减半,服五日全愈。
(卷三第廿二叶)
此案记录了在几番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医者久思苦索,先求治法,其实久思苦索即中医遇到疑难杂症时反复辨证思维的过程,辨证思维贯通,治法自然而立。治法确立,奇方妙药随之而出。“医无定格,治以理耳”是作者的心声,表达了其不囿于古方常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标本上下,丸分内核外衣
用丸药治病是《寸心知医案》的一大特色,而其丸药的治法尤为独特。如黄汉三肝气犯胃脘痛呕酸案,三年痼疾,触怒则发,感寒亦发。作者辨证后确立治法:扶土养木为主,兼以调气清痰。以丸剂调治。丸分内核外衣两层,各用不同方药。
丸内核方:防党参六两制于术六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三两枸杞子五两制首乌五两沉香三两炒白芍二两右末,白蜜为丸如小豆大。
丸外衣方:制半夏三两化橘红三两良姜二两生山栀二两研末为衣,干者以荷叶煎汤洒之。每服四钱,食后滚水送下。
(卷一第十六叶)
此制丸法古医书鲜见,其用意何在?在于外衣先化,内核后化,“内用蜜丸,外以水叠。使先化者散其滞气,标从急治;后化者扶其正气,本从缓治。医家之微意也”(本案方论)
又如胡瑞屏遗精案,治法为“滋肾水以济心火,清肾志以定肝魂”,以丸剂调治。
丸内核方:大生地八两淮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牡蛎粉三两杜仲三两芡实四两金樱子四两右为末,炼蜜丸小豆大。
丸外衣方:煅龙骨二两益智仁二两防党参三两茯苓二两茯神二两远志一两甘草四钱朱砂四钱为衣。用法:每服四钱,清晨滚水下。
(卷一第廿一叶)
本叶上有眉批“方(指外层衣方)内朱砂听后留为衣外之衣”,故该丸药实由三层合成。用意当是一二层先化在上,以清济心火,内核后化在下,以滋养肾水。孙氏发明的这种多层丸剂类似于今日之靶向给药制剂、缓释制剂。姑且不论此丸剂分层择位给药是否准确可验,在 200 多年前孙氏能有这种据临床病理、药理来制药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实践着实令人敬佩。
(三)善用血肉有情药与专症秘药
孙氏临证喜用、善用血肉有情药物,大凡虚证或疾病缓解期一般均予丸剂调理,而丸剂中必有血肉有情之品,而血肉有情药物运用种类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除常用的玄武胶(龟板胶)、鹿角胶之外,还有黄鱼鳔胶、虎骨胶、线鱼鳔、鹿茸、鹿角、真鹿筋、丑筋(牛筋)、鳖甲、鳖血(黄土拌,晒干,炒)、虎胫骨、羊胫骨、青羊肝、青羊肾、羚羊角、紫河车、猪脑髓、猪大肠、猪脬、马茎等。
故门雪先生评曰:“所载诸案,似乎调理擅长,喜用血肉有情药物,有可取处。”《寸心知医案》中还记录了一些针对专症的有效药物与方法,如向阳壁土可解咯吐脓血腥臭、生嚼黄豆可解口臭、茶子汤专为脑响而设等等。
(四)不讳治之乏效的挫手死亡案
医生面对的临床病证五花八门,有些疑难杂症纷纭错杂,瞬息万变,一名医生医术再高明,也难免会受局限而失误。作为当地名医的孙廷问深知于此,曾撰一联以自警:“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迟。”然遇到疑难重症,纵使医者惴惴小心,谨慎用药,亦会有失手之时。与一般医案只记成功、有效案例,忌录挫手案、死亡案不同,《寸心知医案》也记录不治而亡的案例。
例如程与九单疟贪食生冷,阳邪遏抑入里,转为脱证案:
白豆蔻八分柴胡二钱杏仁三钱厚朴八分葛根五钱熟半夏二钱青皮八分炒六曲二钱加姜五分青葱一枚夜半复诊:昨因内热私食瓜果,今因无汗而厚覆衣被,以致汗多如雨,气散神昏。坐此静候。语言清楚,转则灵动,似有生机。其如六脉沉细无根,灯欲尽而复明,未便投药,且以温和米饮消息之。如果延至天明,再为商酌。将至天明,果死。
(卷三第二叶)
这是一例温疟转脱证案,患者先得瘅疟,又因贪食生冷瓜果,遏抑阳邪,阳邪入里,转为脱证,不治而亡。案语记录了医生兢兢业业,谨慎小心的诊疗过程。先处一剂清解温疟方药,夜半复诊,守候于患者病榻前,切脉观色,细察病情,思考辨治方案。其间患者忽语言清楚,转则灵动,似露一线生机,无奈脉象沉细无根,实为灯将尽而复明的回光返照之象,最终卒于天亮前。
作者不避自己的挫手死亡案例,如实记录了整个辨证治疗的过程,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可靠的医案。
再如姚载庸女闭经干劳案,此案患者闭经肺痨,气血两亏,盗汗自汗,忽寒深,忽热深,伴少腹痛、不纳食、声嘶哑。“将清凉以润肺,血得寒而愈凝;抑温暖以通经,金遇热而益烁”,面对如此棘手的疑难杂症,孙氏叹道:“病日加深,治之奈何?”
思索再三,勉为其难开出健脾活血内服方,外用好膏药加麝香、肉桂贴小腹。三日后病减食进,遂用归脾、八珍加理气活血之品,少腹可不痛,饮食更增。然病未痊愈,患者每半月腹痛必大发一次,随之食减、倦睡、汗出不止。
如此二月余,孙氏知难而退,谓病家曰:“令爱病真药假,未便再治,别请高明可也。”后换别医,用大补气血药加肉桂、青铅等,服至数贴,下一活虫,长二寸,有嘴有肠,医以为虫既下则病可愈,岂料隔日竟不救而亡。
孙氏庆幸自己于二十天前勉强辞之,庶几无过。同时又发出由衷的感叹:“甚矣,医之难也!”(卷三第卅六叶)余读至此,不禁想起裘老的诗句“如此人天藏秘奥,晚年何敢侈言医” 。
(五)议病论药文辞典雅、说理精详
《寸心知医案》多数病案开首有案语,议病析症,方后有方论,解析方药。词句典雅,常用对仗、骈偶、类比及典故,富有文学色彩。如王湘南年五十一,一妻一妾无子案:
家住金陵,人逢槎水。比知非于伯玉,逊有后于商瞿。略述病标,鼻端畏冷。……以言肺窍,行合辛金;以言面王,位居己土。金何以畏寒?土不暖也;土何以不暖?火不扬也。再请验之于脉:右寸虚短,关弱尺迟,左脉具见涩象。涩者血少,短者气虚,弱而迟者,火不足。春水不融,烟光终属淡漠;秋云过薄,雨势未必滂沱。巧或有之,满拟双雕之中;力则未也,果许七札之穿。试为图之,不无成竹。
(卷一第二叶)
案语中作者司外揣内,从标症“鼻端畏冷”,揣得患者体内肾阳亏虚、脾土不暖、肺气虚寒。用骈偶:“春水”“秋云”两句暗喻病者肾阳亏虚,精冷稀薄。用典故:“比知非于伯玉”喻指病者年龄与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春秋时卫国大臣遽伯玉相近;“逊有后于商瞿”喻指病者逊色于中年得子的孔子的弟子商瞿;“双雕之中”喻指病者一妻一妾双双受孕;“七札之穿”借春秋时期神射手养由基之箭术喻病者肾气复元,伎巧重出。
又如冯孝珍眼翳外障昏花流泪案:
肝气内郁,木火上冲。胬肉攀睛,浮翳满目。时而浪泛秋波,眼滴铜壶之漏;时而气腾春雾,人迷柳之烟。视之弗见,肝将惫矣。而肝以肾为母,木非水不生。清之散之,凉补而滋润之,纵不能浮云四扫全似离娄之双眸,亦庶几旭日东升略得邱明之半面。
(卷一第九叶)
“时而浪泛秋波,眼滴铜壶之漏”喻指患者胬肉攀睛,流泪不止;“时而气腾春雾,人迷柳之烟”喻指患者浮翳满目,视物模糊。㟁,岸之异体。此两句用骈偶。后两长句对仗加用典,离娄,古代传说中视力特强之人,典出《孟子·离娄上》。邱明,指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相传他一目失明。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又如胡宏远耳鸣兼聋目昏案:
左关尺虚涩,责之肝肾两经。肾开窍于耳,真阴下亏,虚阳上越。时而内杂蛙鼓蚊锣之响,时而外闭莺簧蚓笛之声,听不聪矣。目系肝窍,亦关乎肾,目失所养,火无以济。秋波转处,依稀霞照丹枫;春雾迷时,仿佛烟含绿柳。视不明矣。
(卷二第十二叶)
文中对仗句:“时而内杂蛙鼓蚊锣之响,时而外闭莺簧蚓笛之声”,喻指肾亏耳鸣耳聋。骈偶句:“秋波转处,依稀霞照丹枫;春雾迷时,仿佛烟含绿柳”,喻指肝虚目昏,视物模糊。美文辞而好大言,彰显作者的才情与个性,故沛然先生评之曰“盖喻昌之流亚”。
五、《寸心知医案》的不足
(一)编写体例方面的欠缺
正文中往往医案病者姓名下直接据脉象、症状分析阐释病因病机,缺所患病证名,大概作者以为在卷首目录中已记录患者所患病证,正文中可以省略。殊不知这样给阅读造成麻烦,看了半天案语竟不知患者是谁,所患何病?还须从前面的卷首目录中查寻。此种情况在第一、二卷中多见,第三、四卷得到纠正。
(二)案语方论时有浮夸拘迂
《寸心知医案》案语方论虽文辞典雅,却时有浮夸之言、迂曲之论。如胡海杨目昏流泪案:
心肾不交,坎离不济,切而知之也。问其症则曰:二目偶似笼罩,泪欲出而不流。并信予言之不诬也矣。夫目为肝窍,而神水发于肾,非心阳以布之则不明;神光发于心,非肾阴以守之则不聚。试观八卦:离中虚,离为心火,中虚者阴也,火内藏水也;坎中满,坎为肾水,中满者阳也,水内藏火也。彼此不相交济,则人病而目先应之。所虑者,当不仅在二目已也。
而后处方:
陈小麦一斤,炒,不去麸黑小豆一斤,炒,不去壳建莲肉一斤,炒,去心右共为粉,每晨加白糖少许,橘饼数片,打糊,啜之勿间。
接着是方论:
脉案之分明郑重如许也,而药不过平常食物,或者见而笑之。岂知方虽出自心裁,药实遵夫古制。小麦色赤,属火而补心,连麸则不内热。小豆色黑,属水而养肾,连皮则能外通。建莲味甘扶脾,安靖上下。夫脾乃道家之黄婆也,彼心为姹女,肾属婴儿,得黄婆为之媒合,则心肾交而坎离济,阴阳水火各相安于无事之天矣。和之以白糖者,非徒悦口,疏之以橘饼者,惟恐填中。制方心苦,药岂轻投。吾不解夫医之信笔疾书者,何人巧而我拙也。
(卷一第五叶)
以上前有案语,后有方论,屡引五行、八卦理论及道家炼丹术语议病释药,洋洋洒洒,气势不凡,却有浮夸、迂曲之嫌。然最后记录之疗效又值得肯定:“服两月,目患豁然,奇效。”平淡无奇的三味药食同源的食物药陈小麦、黑小豆、建莲肉,加白糖、橘饼,打成糊剂,每日不间断啜服,两月后见效,不免使人信服而啧啧称奇。作者孙廷问诚如沛然先生所言之“胸有实学而好为大言者”也。
(三)过分拘泥五行学说
作者视五行理论为万能的说理工具,有时过度应用则显得拘泥迂执。如方梅侣鼻渊案:
鼻者,肺之窍也。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左窍何以独塞?以胆属东方肝木,金气一虚,木火上炎也。右窍何以独通?以肺属西方辛金,木火一烁,金气下流也。流何以不在于昼、不在于晚,而偏在半夜以后、清晨以前?亦因子时归胆,寅时走肺,十二经之流注有定期也。
(卷一廿一叶)
此段案语首句引自《素问·气厥论》,以释鼻渊病因病机,甚佳。而后论左窍何以独塞?右窍何以独通?为何右窍通(金气下流)的时间在半夜以后清晨以前?则以五行合五方、五脏、十二时辰、十二经流注之说杂合,牵强作解,迂曲特甚,实为门雪先生所言“案语多拘迂之论”之典型。
(四)可疑之验案
《寸心知医案》中录有金川至多饮烧酒便溏如漆血瘀案:
金川至姚旭记号内因多饮烧酒,便溏如漆,有时黑亮成条,并不燥结,小便带赤。案云:大便纯黑,不无瘀血。右寸独数,肺热移于大肠也。治宜清肺消痰。桑皮二钱地骨皮二钱生甘草五分知母一钱半怀牛膝二钱归尾二钱桃仁二钱红花一钱加藕节一枚服一贴,减半。换方:原方加杏仁三钱苓二钱桃仁加重五分去牛膝服一贴,全愈。
(卷四第八叶)
据案中起因、症状描述,“多饮酒、便溏如漆、黑亮成条”当属今之胃十二指肠溃疡性出血症无疑,用清肺消痰、活血祛瘀虽非正治法却亦无不可,但以泻白散加桃红归藕杏苓等两贴即痊愈,令人颇觉可疑。
六、《寸心知医案》中的标识符号、避讳字与双行小字
作为古代抄本,《寸心知医案》中免不了有一些版面标识,如果对这些标识符号不了解不认识,容易产生阅读障碍或影响文意理解。如出现频率颇高的乙正符号(冫)、删除符号(△),删除符号 + 补字。还有符号代字:空心三角△代“各”字,此为同音替代,因吴方言“角”“各”音同。(其它两、钱、钱半、分的代字符号在中医抄本中甚夥,已众所周知。)
《寸心知医案》中避讳字主要是避清讳,用缺笔避讳法,
《寸心知医案》正文中常夹杂双行小字,大多是插入语或行间注文。但还有不少双行小字并非插注,而是正文,是抄录者为了节省版面,将一段落末尾的若干文字抄成双行小字,这一点读者亦不可不知。
七、几点读后的感悟与思考
第一,数量可观的中医药古抄本中确实蕴涵着富有学术价值与临床实用价值的珍品,值得今人重视与研究。
第二,鉴于目前全国馆藏中医药古抄本的数量与品种等情况,可从中甄别、精选 300-500 种真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珍品,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整理。鉴于古代抄本的版本形制、字体标识与出土文献具有相似度与类似性,可考虑仿用整理出土医药文献(秦汉简帛、敦煌写本)的方法来整理这些中医药古抄本。
第三,鉴于目前各地图书馆的保存现状,中医药古抄本亟需加强保护整理,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整理层面,还需要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与发掘利用。否则精华仍隐藏于整理过的书籍之中,得不到传承与利用,更谈不上创新。
第四,古代中医除了有著名大医家之外,还有诸多如《寸心知医案》作者孙廷问这样“胸有实学”的小名家,这些小名家虽然没有独创的医学理论和鸿篇巨制问世,却也曾将自己毕生学医心得、临证经验与独特的诊疗方法记录下来,最后集结成如《寸心知医案》一样的家传抄本传世。
笔者以为,这些古代中医小名家同样值得今人重视,他们所著抄本医书同样值得今人认真阅读学习,尽管他们的书中亦有不足之处,但可以通过辨伪存真、芟芜存菁,汲取其中精华,以备今日中医学术探索研究之资,以为今日中医临床参考借鉴之助。
往期精彩
点“在看”,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