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品膏方研发专家李刘坤教授:用史实说话,战胜疫情我们有信心!
2020年庚子鼠年的春节,不同寻常,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国人的心。相较于2003年的SARS,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更受重视。自1月21日开始,中医药“国家队”开始陆续进驻武汉,多版肺炎诊疗方案均提到中医药的治疗。其中,1月22日印发的试行第三版诊疗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相关内容;1月28日发布的试行第四版诊疗方案,进一步细化新型肺炎分期并提供中成药和药方指引。对于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中医与西医完全不同。西医要查清病毒的流行特征、致病机理等之后,才能有效干预。疫苗、防制药物的研发,也需要一定时间。而中医对疫病的认识,是通过人与自然时令变化的适应性,与观察病毒侵犯人体后的不同反应,采取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无论疫情处于什么阶段,都注重把握疫病的演变规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从而达到及时有效防治的目的。这决定了中医应该、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此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中医药在早期就开始介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媒体报道,北京、四川、重庆、武汉、山西等省市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出院患者,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实,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其遵循五千年等中医药文化,借鉴和发扬祖国医学理论,传承千百年来古代医家和史书记载的经典名方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
相信大家都承认,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是我们对传染病的最大认知。犹记得SARS起源于广东,爆发在北京,来势非常凶猛,传播也极为迅速,令人恐慌。
其恐慌不仅仅在于来势汹汹,更在于现有医疗技术对其束手无策——消息传出后,全国医务人员如临大敌,加强了防范措施,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屏障。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北京紧急建设小汤山非典医院,并紧急投入使用,以免疫情在市区扩散。
至于救治方法,当时一线首选抗生素、抗病毒治疗,并且有关方面几乎搜遍了全世界的抗生素、抗病毒药!可是很遗憾,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药能够有效对抗这种病毒!
就在无明确有效药物的情况下,中医药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3年5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73余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平均住院时间9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患者没有后遗症。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到5月份共收治117名病人,中医科介入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
北京仝小林教授治疗16名SARS病人,纯用中医治疗,全部治愈,平均退热时间仅4.5天。
(资料来源知乎)
在SARS疫情中,中医疗效显著的情况下,以钟南山为首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办法。而北京小汤山医院治愈率高主要原因是:专家组有效指导,重视心理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广东作为SARS发源地,也是因为中医,病死率全世界最低不到4%。
其实无论是03年的sars,还是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实在中医看来,都叫“疫病”。从古到今,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疫病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和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那么从中医角度到底什么是疫病?
“疫病”的由来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黄帝内经》提出:“五疫之至,皆相染疫,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过去将“疫病”分为有五种,叫“五疫”,即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有寒疫、有瘟疫、有湿疫,有燥疫,中医认为这些疫病是由各种不同的邪气引起的,“皆相染疫”,就是说互相能够传染、变异。“不问大小,病状相似”,就是说不管是大人小孩儿发生的症状都是基本上一样的,所以称为“疫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传染病。而像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样,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则称为瘟疫。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随着瘟疫的蔓延,对抗瘟疫的医学流派也应运而生。
在中医历史上,以研究外感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有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派。伤寒学派的的代表人物为医圣张仲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吴有性、叶天士、薛生白、吴瑭和王孟英。近代温病学大师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温病教研室主任赵绍琴。温病学派在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温病学是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得来的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大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那么我国历史上的温病学派是如何对抗疫病的?我们找到了三代御医之后、全国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温病教研室主任赵绍琴教授的嫡传弟子,同时,也是温病学派传人的李刘坤教授,为我们讲解温病学派及其对抗瘟疫的历史。
李刘坤,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疾病非药物干预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御品膏方研发专家。197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毕业。为三代御医之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温病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赵绍琴教授的嫡传弟子,宫廷医学第五代传人,温病学派传人。李刘坤教授在赵老身边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达20余年,随师侍诊和对宫廷医案展开研究,对宫廷医学有着独到认知和丰富的理论建树。他扬弃和发展了清代名医徐大椿的“元气论”学说,创立了“气血四诊观”理论。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多次赴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诊疗活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40余部。并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及诸多机关单位、社区主讲养生保健知识,深受社会好评。
中医对抗瘟疫的成就
1、雏形《伤寒论》
东汉末年传染病流行严重,短短三十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各级地方官不断接到大量的病例报告,有的村庄甚至几乎全部死亡,有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块。正是在这个时期,张仲景的家族中男女老少原有200 多人,在不到10 年时间里,就死去2/3 。张仲景在痛悼家人之余,认真钻研古代医学著作,又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部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疗专著,也是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论》。书中对多种传染疾病的治疗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中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的方法还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伤寒论》所论的“伤寒”,实际上就是指传染病。因我们中国很长时间把一切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叫做“伤寒”。
2、明末清初吴有性
明朝末年,瘟疫流行至大半个中国。但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对病患不仅束手无策,而且往往用错药物,致人死亡。客观现实,强烈地刺激了吴有性,他除了研究古代医术之外,还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一书。他认为,虽然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提出时行之气有传染之说,但据实际情况,有时行之气末必有疫,故而时行之说不可使人信服。人之是否得疫病,是由于疠气所致。疠气是杂气中之一,每年都存在。疠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瘟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并与伤寒病加以区分。吴有性提出的传染病病原学观点已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瘟疫论》主要论述了传染病强而易造成流行的疫病。以前中医认为外感性的疾病都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引起的。吴又可则认为瘟疫之邪“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不是一般的六淫之邪引起来的,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这种不同于六淫的异气疫气称作“杂气”,杂气与普通外感邪气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即与接触传染源有关,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而2003年的Sars非典以高热、咳嗽、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属于“温病”范畴,从它的发病情况来看,非常符合杂气的特点,90%以上的人都是通过接触了患者而被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即口鼻而入。他又提到,“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从报道的资料看,非典的潜伏期为2天至2周,说明有一部分人受邪较轻,在诱因的情况下才发病。可见,虽然非典是属于祖国医学“温病”的范畴,但它又有别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的温热病,它实际上属于吴有性所说的“温疫”。
吴有性还提出:将来如果能找到一种东西,不同的邪气用不同的药物制约它的话,“一病一药”就可以解决。
但当时的医药水平还找不到这种药,只能采取“驱邪外出”,把邪气排出去的方法。所以他主创了一个方子叫“达原饮”。让邪气,一方面往外出,一方面往肠俯、肠胃排出。而事实证明,“达原饮”在2003年对抗SARS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临床观察到单纯用中药达原饮,治疗中医辩证为湿热郁遏的病毒感染性发热,效果较好。临床观察16例,约半数以上属湿热内蕴,表现出一系列邪伏少阳及阳明的症状。因湿热之邪为患,如油裹面,难解难分,病势缠绵,一般病程长,难以速愈。以达原饮为基础加用柴胡、葛根,达到了清里解表,逐秽燥湿的作用。
3、温病学说创立
清朝后期也时常瘟疫流行,涌现了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等有名的医家,他们都在治疗温病、瘟疫这方面,做出了贡献。
叶天士总结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写成了温病学名著《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是形成了立法方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后来的温病防治,起到了指导作用。
现在很多治疗温病的方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温病条辨》,比如今天经常使用的银翘散、安宫牛黄丸等。
从历史来看,中医药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在其中的作用我们都有目共睹,无论是上次的SARS(非典)还是这次的新型肺炎,相信有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中医经验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名方做保障,这次的疫情我们依然可以顺利度过,早日拥抱幸福。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