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治疗 存在误区
干咳治疗存在误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玉平
干咳困扰着很多人,着一点凉、吃一点辣、闻一点异味就会引起。一般是突然咽干咽痒难以忍受,接着就是一阵剧烈呛咳,随后白痰、眼泪、鼻涕俱出,甚至尿失禁、便失控,其状怎是一个“惨”字了得?最让人心烦的是这种症状说来就来,越不想咳就越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常常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不愈。年龄大者,还可以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当下正值冬季,发生干咳的人就更多了,究其病因及病变机理:
一、西医认为
1.呼吸道微生物感染。
2.呼吸道过敏状态。
3.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等。
二、中医认为
外感因素:以风邪、寒邪侵袭肺表为主,也可以兼夹燥邪。
内伤因素:与肺、肝、脾、胃、心的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1.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为“痰气互结”而引起咽喉不利。
咽为肺之门户,肝主一身之气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咽喉又是食道的门户,胃气上逆,门户不利,引起干咳,与西医的“胃食管反流”因素不谋而合。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看来,干咳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这正如《素问·咳论》中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从各个脏腑的经络走行来看,这几个脏腑与咽喉关系密切,证据确凿。
《灵枢•经脉》篇中说,足厥阴肝经的走行是“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足太阴脾经的走行是“夹咽,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脉》中说,足阳明胃经的走行是“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手少阴心经的走行是“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的走行是“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心主神明,与小肠相表里,可见干咳确实是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疾病。
治疗上存在的问题:
1.百姓观点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做:感觉咽部不适时,会下意识地认为是缺水了、上火了,所以习惯先喝点胖大海、菊花茶,再吃些清咽含片、清热解毒口服液什么的,有时干脆把抗生素也吃上了,反正只要不发烧就绝对不去医院。而且,很多人总认为喝药时间长一点才能去病根,结果病情越来越重。
2.临床情况
临床上,确实没有什么治疗干咳的特效药,很多医生给病人吃抗生素甚至输液,结果使病情迁延不愈。
合理的辨证治疗:
1.前人治疗经验
汉代张仲景是内科医圣,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他治疗咳喘的方剂中,最常用的是具有辛温药性的生姜。
2.笔者观点
①从西医的角度看:老百姓常用的药物大都一派寒凉,尤其是所用抗生素更为苦寒。如果干咳有咽喉肿疼、发烧,确定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这么做倒也还可以;但如果干咳是因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问题引起,这样治疗会导致全身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脾胃损伤,病情迁延不愈。
②从中医的角度看:外感疾病早期多由伤寒引起,如果过用寒凉药,则“寒上加寒”“引邪入内”“冰伏邪气”。意思是说,病邪会由表进入里,被邪伏于内不能散出,使病情加重。而痰属阴邪,得温则开散,遇寒则凝结。因此,在咽部不适、干咳刚刚开始的时候,服温散药物可以迫使邪气外出,过用寒凉药则是令病情迁延的重要原因 。
③从临床的角度看: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一直按照以上思路治疗干咳,行之有效。
④从治病除根的角度看:干咳确实与体质密切相关,如果想要彻底根除,必须调整全身脏腑功能。还有,病情复杂严重的患者需要到医院找专业医生检查治疗。
笔者治疗干咳的常用处方:
木蝴蝶10克,生甘草15克,麦冬10克,浙贝母15克,前胡10克,冬花10克,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诃子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克,蝉蜕6克。
咽喉肿疼加牛蒡子10克,金银花15克,肿痛消失则停用。水煎服,日1剂。一般的干咳,以前两味药代茶饮就能减轻症状。
所谓“咽喉要道”,确实重要,患者自己还要注意放松精神,少吃辛辣,少喝冷饮,避冷风,增睡眠,衣着暖和,加强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最新合订本
上架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