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养肝,60补心,70健脾:老人养生,5个阶段各有方法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步入老年期,人们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都有衰减趋势,易患各种外感及内伤疾病。
中医药在老年人的保健和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病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中药的因人使用原则和特点更显得重要和值得关注。
老年人中药除了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年老体弱以及体质方面的特殊性,在选药配伍及用量用法等方面需要综合分析适当处理。随着中药科技的现代发展,中药的合理用药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药在老年人群中接受程度很高,应用普遍,合理应用直接关系老人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老年人生理变化与用药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功能出现障碍。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所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五十岁,肝气始衰,养肝血疏肝气。
五十岁,人体发育由壮盛进入衰老,首先影响及肝,导致肝气衰减,肝叶开始薄弱,胆汁逐渐减少,目为肝之窍,所以两眼视力也开始减退。中医的肝脏源于解剖但不止于解剖,是由解剖、生理病理观察,逻辑推理、哲学思想渗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同形异构体”,但对于解剖学肝脏的研究也能部分反应中医肝脏的情况。
肝脏由内胚层发育而来,胚胎肝以造血为主,出生后转换为代谢器官,参与多种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肝脏还具有解毒、免疫、凝血等功能,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整个机体都会受到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肝血流灌注量会降低。肝脏的体积逐渐减小,肝细胞的总数量逐渐减少,肝细胞代偿性肥大、肝细胞核及染色体异常的频率增加、细胞溶酶体体积及数量增加,以及肝细胞核中空泡形成等,使老年肝脏中肝细胞应对各种损失的能力逐渐减弱,可能促使肝脏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增加。
另外,肝脏再生能力以及对刺激的反应能力逐渐减弱。所以从五十岁开始就要注意肝脏的调养,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养肝血、疏肝气的药物,从而延缓这一脏器的衰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例如在治疗时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可适当的考虑加些养肝血的药,同时对肝脏有损害的药如黄药子、何首乌、川楝子、番泻叶、五倍子、千里光、柴胡、苍耳子、雷公藤、白癜风胶囊、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应尽量避开或减少用量。
2、六十岁,心气始衰,养心血补心气。
六十岁;由于肝属木,木能生火,五十肝气衰,肝木不生心火,所六十时心气就衰,心气为忧,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所以忧愁悲伤。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血脉涩少,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因而倦怠而好卧。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工厂,维持着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也不断衰老。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核增大而不规则,脂褐质增多、沉积。脂褐质是一种消耗性颗粒,可引起心脏褐色萎缩,可能影响某些老年人心脏功能。
在60岁以后,心脏淀粉样变多见。大量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与充血性心衰和房颤的发生有关。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超过1.3。老年人室间隔肥厚可能是某些老年人非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的原因。现在认为在荧光屏上检出的冠状动脉钙化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已失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告价值。
所以在六十岁开始,在注意护肝的同时也应加强心脏的调养,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养心血、补心气的药,对于延缓其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适当加些养心药,同时对心脏有不良反应的药如麻黄、甘草、当归、含蟾酥、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的中药制剂等应考虑替代或减量使用,切记不能超量使用。
3、七十岁,脾气虚,健脾胃补中气。
七十岁;由于心气衰减,心火不生脾土,所以脾胃也随之减弱,脾主运化,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在外就可见皮肤枯槁不泽。朱凌凌等通过对中西医脾的比较研究,提出中医的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设想。
1988年Meites提出,在衰老的过程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起着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衰老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脾脏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具有过滤血液的作用,可清除衰老过程中出现在血液中老化或死亡的成分,但随着年龄增长,脾脏开始萎缩,其S期细胞减少,脾功能减弱,脂质代谢功能异常。
这势必影响免疫功能,加速衰老。可见脾在延缓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脾胃功能、延缓其衰老也就至关重要。所以到了七十岁,更要注重脾胃的调理剂补养,尽量不用或减量使用药性峻猛或苦寒之品如催吐、泻下药等。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入一些黄芪、党参、大枣、白术等以保脾胃之气,另外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来补中气。
4、八十岁,肺气衰,补养肺气。
八十岁时;由于脾气衰弱,脾土不生肺金,所以肺气随着衰减,肺主藏魄,魄是人体的本能动作和感觉,人的说话能力是魄的一部分,所以魄的表现也开始离散衰弱,而使言语经常出错。
中医肺的功能大多来源于中医对解剖结构和位置的取类比象的解释。肺在主气,司呼吸方面与西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医关于肺朝百脉的说法与西医学的心肺循环,有源同而意不同之处;中医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等功能是临床病理反证的生理功能,是西医所没有的,但现代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之相互沟通。
肺由肺泡、各级细支气管,丰富的毛细血管,神经等组成,分别由内胚层(肺泡、各级细支气管),中胚层(丰富的毛细血管),外胚层(神经)发育而来。现代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开始老化,其最主要的表现是肺萎缩。另外,肺泡Ⅱ型细胞萎缩、减少,肺泡壁变薄,肺泡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床大量缺失,呼吸肌老化、肌力减弱,肺通气功能的储备部分受损。所以到了八十岁应更加注意补养肺气,调理肺气,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多从肺经致病方面考虑用药,也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九十岁,由于肺气虚弱,金不生水,所以肾气衰竭,以上心,肝,脾,肺,四脏都衰,故肾气焦。由于肾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全身经脉气血亏虚。杨海发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研究中医理论。认为中医“肾”与西医“肾”两者在解剖位置上基本一致,中医“肾”的多数功能与现代医学中肾脏的功能有相融性联系,所以现代关于西医肾脏的研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肾脏的功能或衰老。现在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的重量开始减轻,体积缩小,肾脏血浆流量(RPF)开始减少,肾小球也开始硬化,80岁以上老年人约25%的肾小球完全硬化,肾小管的数量和体积也逐渐减少,肾小管间质体积明显增加和间质纤维化逐渐明显,并偶见炎细胞浸润。所以到了九十岁,在照顾各脏腑的同时,也格外注意肾脏的调理,对于有肾脏毒性的中药尽量不用或减量使用,以期能够延缓肾脏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