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感觉刺痛一样,经常发作?医生提醒:这可不是感冒那么简单

本文由深圳市中医院 管宏钟 主任医师原创
新的一年,每个人都在追梦的路上,身体健康最重要。无论什么时候,都记得没有任何一件事、一份工作,值得用身体健康付出代价。
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将偏头痛列为世界第三大流行疾病以及世界第七大致残特殊原因。
偏头痛影响着世界10%以上的人口,而女性偏头痛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在中国,偏头痛影响约9%的成年人,大约八千万人。与偏头痛相关的共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社会每年因偏头痛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导致的间接损失约为 400 亿美元,这个疾病令人极其痛苦。

以下用中医思维详细阐述你所不了解的偏头痛:
偏头痛的概述与症状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偏侧头痛。
偏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类脑功能短暂障碍等先兆,发作时可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1.典型偏头痛以女性多见,常于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发作。
首先出现颈内动脉分枝一时性收缩所引起的脑局部缺血症状,如有火星或彩光在跟前游动,继而转为视野缺损,项、唇、肢体有刺麻感及轻度失语等。
数分钟后先兆症状消失,而开始出现一侧性头痛。一般自颞部或眼眶、前额开始,后扩散到半侧头部甚及全头。头痛为搏动性锐痛、痛或刺痛,约一小时达到高峰,而后转为持续性疼痛。
当头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当颞浅动脉扩张时,眼及鼻黏膜充血且分泌物增多,病人畏光。每次头痛持续数小时至1-2天,多数间隔数周、数月或经年再发作。

2.女性病人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普通型偏头痛无明显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发作持续数天,亦可伴有植物神经紊乱。
3.丛集性偏头痛是以一连串密集性的头痛发作为特点,每次发作10分钟至一小时,间歇期可数周或数年。本型男性多于女性,疼痛多自眼窝深处开始,可伴流泪、结膜充血、鼻塞、流涕等症状。
4.眼肌麻痹型和偏瘫型偏头痛则伴随眼肌麻痹和肢体功能障碍。此型应全面进行体检,注意与脑动脉瘤鉴别。

5.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多发于青年女性,与月经有显著关系。
先兆症状有视觉异常、短暂性遗忘、口吃、眩晕、耳鸣、步态不稳和肢端、口周感觉异常等。约10-15分钟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1/4病人有意识暂时不清。
儿童偏头痛症状较轻。腹型偏头痛较少见。偏头痛应与头痛性脑血管瘤和畸形、颞动脉炎等病相鉴别。

头面部的经筋痹(疼痛)证类型
中医头面部的经筋痹(疼痛)证,手足三阳筋有三种类型,分为手足太阳经筋、手足少阳经筋、手足阳明经筋,均分布于头面,以线为纲,就论述了各经筋的分布提示了结筋病灶的出现规律。
引起痛敏组织疼痛的重要原因是手足三阳经筋分布的肌肉、筋膜起止点的牵拉、卡压和激惹,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津液涩渗,且进一步卡压上述痛敏组织而产生疼痛。

偏头痛的病因
1.外感
汗出当风,夜卧受寒,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使风、寒、湿邪侵袭头部手足太阳头侧部手足少阳、头面足阳明经筋与经脉,诸经筋所属肌肉、筋膜因寒邪侵袭而舒缩失常。
寒则收引,经筋收引则着藏其间的经脉被卡压,气血不得畅通。故“迫切为沫”,脉中气血溢于脉外,致使大量致痛物质渗出并堆积于痛敏组织周围。
此时,寒邪滞留不解,迫切成沫,则“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2.外伤
面部直接打击,如拳击运动、赛车事故等使面部肌肉、颞颌关节受损,受损处血溢液出,使局部肿胀和致痛物质堆积,当受损肌肉痉挛收缩时,可引起面部疼痛。
超生理范围的过度屈颈,持久屈颈,突然强力的颈侧屈、旋转、后伸,都会引起相关肌肉附着点超常牵拉,致使肌起止点腱末端及腱周附属组织拉伤甚至裂伤。
强力或长期咀嚼硬物,亦可引起相关肌肉、筋膜附着点的强力拉伤甚至撕裂。裂伤处血液渗出,致痛物质堆积肿胀,加之受伤肌肉的痉挛,可卡压周围痛敏组织而出现后头痛、偏头痛或面痛。

3.劳损
久视、久卧、久坐等常因其久劳而不能维持正常体拉,使颈曲变直甚至反弓,使足太阳经经筋处于疲劳或自我保护性痉挛状态。
额肌、皱眉肌和降眉间肌等常因久视疲劳而痉挛,痉挛可致致痛物质渗出,痉挛又要卡压被致痛物质包围的痛敏组织。
其中尤以滑车上下神经、眶上神经为最,而引起前额头痛。枕后诸肌,如斜方肌、头夹肌、椎枕肌等常因卡压枕大小神经、第3枕神经等而引起后头痛。

在颅顶区某些神经、血管支跨越骨缝表面时,因局部凹凸不平,可造成慢性损伤,亦可出现相应部位组织痉挛和疼痛。
久视、久卧、久坐,尤其侧视或高枕睡卧,使头颈侧面经筋受到长时间牵拉而损伤,处于疲劳而且受损的手足少阳经筋常出现保护性痉挛,从而出现因伤而疼痛,因痛而痉挛,因痉挛而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
偏侧头部痛敏组织,尤以耳大、耳颞神经及颧颞神经和枕大小神经的耳后部卡压而致痛,故应认真检查。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1.早期
病程短、病痛轻、在相关筋结点处可检出压痛,但没有明显的痛性条索或结块。早期可采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毫针疗法、理筋推拿法、揿针疗法、筋针疗法。

2.后期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筋结点因长期反复损伤而出现条索和硬结。凡用上述方法难于松解决者,就应考虑长圆针疗法。
中医经筋理论指导的下长圆疗法解除横络筋结卡压,疗程:每周一次,一般3-5次长圆针为一个疗程。“长圆针疗法”运用仿古长圆针采用解结针法,配合循经辨证取穴或对症配穴治疗在对待顽固性、慢性的、筋结点明确的疼痛问题有着明确的临床疗效。

注意事项:
1.凡结点处无明显阳性体征者,应考虑经筋病以外原因。必要时,应请有关专科专家会诊或转诊,不可贻误病情。
2.有经络、脏腑合并症者,可配合循经辩证取穴或对症配穴治疗。
3.术后避免劳累、复感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