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次明确:完善中医专长考核,促进民间中医传承发展

文 / 医馆视界
2019-12-19 00:16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12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详情可以点击:《中医药再获政策利好,2020年要做好这10大重点任务》。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方面,方案指出:

完善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办法,加大中医(专长)医师培训力度,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上述内容,先前在10月26日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已经明确过一次,此次重点任务分工自然少不了。

我们知道,中医发展靠人才,中医人数多,中医人才不见得多。现在全世界都急需真正的中医人才,外国的西医也组团来学中医,为满足患者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毕竟老百姓的需求是不断增多的,甚至是等不起的,如果真正中医人才紧缺,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那么庸医甚至骗子,就会粉墨登场,抢占空缺。到头来,不仅老百姓遭殃,中医信誉也会极大受损。

因此,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复合型中医人才,固守中医阵地,可以说一直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相比学院里培养中医人才系统模式,业内表示,我们更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挖掘释放现成的民间中医队伍,辅助解决中医人才紧缺的困境。何况,他们本来就是守卫百姓,尤其农村百姓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民间中医被诟病最多的就是鱼龙混杂。出于对百姓安全的考量,不能让江湖骗子登上行医舞台,这本无可厚非,但民间中医毕竟不等于江湖骗子。

浙江的“民间郎中调查团队”走访,广东的“杏林寻宝”活动,安徽、上海的民间中医现状调查等,都告诉我们,“草药一味,气煞名医”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民间郎中依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颇受当地民众欢迎。

其中,广东的“杏林寻宝”活动可能最为声势浩大,今年已经走过11个年头,成为抢救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中医绝活的有效途径。先前我们推送过《中医太厉害了!海内外中医奇人同台献宝,令人大开眼界》,文中介绍:

自2009年以来,杏林寻宝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382余项,实地走访199项,共有118项上台展示。广东省中医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各自专科特长及诊治范围将特色疗法及单方验方全面推广。如针灸科开展的“飞针”疗法每年1000多例;骨科开展的“悬吊正脊”“畅气通络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特色手法,每年达800多例。

总之,民间中医队伍鱼龙混杂不假,但整个医学界都是如此。专家表示,不应该畏惧鱼龙混杂,而“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应该重视对民间中医的挖掘,给确有专长者颁发执业证书,允许其从事中医服务。

我们曾无数次说过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的例子。他在各地讲课时,经常会被人问:全国几十所中医药大学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还需要从民间考核录用中医吗?

陈珞珈便会为记者提供一组数据:

在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中医中药人员仅占7%。全国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仅有1.85位中医;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仅1.08位中医,而且这些中医并非全用中医的方法治病。每家诊所的中医人员不足1人。一些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已经找不到中医看病了。

“基层和农村不需要中医吗?”所以,陈珞珈说,考核注册民间中医,既保存了师带徒形式和民间独特疗法,又解放了一批身怀绝技确有疗效的中医,这是明智之选。

02

民间中医最大的困境,就是考核。

这些年,所有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因为民间中医的难以考核,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结果是:有人忧,有人喜,算不上悲喜参半,只能说悲喜交加。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曾说过,近年来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政策门槛,尤其是实行《执业医师法》后,祖传中医、师带徒无学历的中医、只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被撤销了行医资格,需重新考试取证。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张晓彤也曾说过,民间那么多医生,一个医师法下来,还宣扬一年查出了12万非法行医的。中医基层一共有多少大夫啊?这12万不就是把基层中医灭完了吗?中医多神奇啊!这么好的东西,丢了。

张晓彤曾建议:

民间中医师的资格应由中医协会来确定,另外可以由医疗机构的法人、法人代表来确定。“过去的中医不做任何广告,都是老百姓的口碑去宣传的,中医的水平是靠疗效来体现。而政府部门不会知道哪个民间中医真正能治病,因此其认定和监管都起不到积极作用。”

虽然这么多年,国家为民间中医转正陆续开通了相关途径,可是没有经过系统医学院教育的民间中医们,通过的可能性很低很低。

据北京市统计,以前被认定属于一技之长的中医,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只有40%,考试及格的只有3%,即在以西医模式管理民间中医的模式下,有一技之长的中医97%不能执业。

一些参加过相关考试的民间中医介绍,考题有相当部分是纯西医内容,且中医内容也多为中医学院派理论知识,平均通过率不超过30%。

陈珞珈曾直言,“这么多年,没有几个民间医生真正能‘转正’。”民间中医每一家、每一派都有自己的模式,全靠经验和悟性来传承,而按照之前那些法令的思路,即使是“双桥老太”也会被挡在门外。

于是乎,一直在解决问题中的民间中医,其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民间中医的呼声下,后来便有了中医专长考核的诞生。

中医专长考核,作为《中医药法》的重量级配套文件,出台之前就受到极大关注,出台之后更是如此。连虚假培训机构,也如过江之鲫,纷纷想来分一杯羹。

因为这是民间中医转正的绿色通道,而绿色通道里的条条框框则变成了他们的生财之道。尤其是两名推荐医师。

在现实中,“推荐医师”既成了许多人报名的难点,又成了许多人打开报名通道的“神器”。不管是不是真的确有专长,都想打“推荐医师”的主意,希望成功进入考核大门。

许多网友留言,又是送红包,又是请吃饭,或是朋友介绍,最后可能找到两名推荐医师,可是彼此根本不了解,这样的推荐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些推荐医师也会犯难。他们出于好心想给某个有口碑的民间中医推荐,可他们有连带责任风险,不熟悉之下去做担保,难免心有芥蒂。他们毕竟不是考官,百忙之中没有时间去对民间中医做深度了解,他们可能只是听说,不想平白无故去承担风险。

所以,虚假培训机构便有了可趁之机。他们对外宣称可以帮忙解决推荐医师,可以帮忙解决报名资料,甚至包过中医专长考核,以此吸引许多民间中医铤而走险。结果到头来,钱花了,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拿证了。

对于中医专长考核来说,还需要许多完善。如何让确有专长者顺利进入报名,可能是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到底报名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推荐医师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又有多少推荐医师能够满足民间中医的需求?

如陈珞珈曾所说,考核录用民间中医,关键在于临床水平,而不在于有几个执业医师来推荐。2名执业中医师推荐,不能成为前置条件。

我们期待,考核更加完善的那一天。

最后,借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刘剑锋教授所说结尾:民间中医毕竟是属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历史上千百年的时间都是这些民间中医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他们需要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尤其是国家层面更多渠道和更大力度的支持。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能对民间中医做适度的倾斜,根据中国中医师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一些可以操作的执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