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咳嗽呕吐、梅核气,这个千古名方效果好,覆杯而愈

文 / 掌上医讯
2019-12-04 00:08

前段时间,因为劳动累的满头大汗,然后就脱了外衣,谁知道因此感冒,继而咳嗽,当时用了止嗽散加减,一剂药咳嗽止。由于用药期间以及之后一直没有忌生冷,因此又开始咳嗽,且咽喉中总是有痰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而且有时候咳嗽得十分剧烈,偶尔还会呕吐,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症状应当用半夏厚朴汤。

由于天气不好,老是下雨,又加上离药店比较远,就一直拖着,期间也用了不少调理咽炎的含片以及一些西药,但是收效甚微,依然时不时的咳得想吐。前两天天气放晴了,趁着带娃去游乐馆去玩之际,在附近药店顺手抓了三幅半夏厚朴汤,回来熬了一幅药,一杯药下去,竟然喉中那不爽之物就不见了踪影。一幅药喝完,咽中不爽已一去不复返,咳嗽也不再呕吐,且咳嗽的频率大减。

细细回忆起来,刚开始感受风寒所致咳嗽,用止嗽散加减本也是极其对证,效果也是一剂知、二剂已。只是愈后未禁生冷,瓜果甜物、咖啡浓茶不绝如缕,由此变生咽炎,继而咳嗽复发、时而呕吐,后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覆杯而愈。前面用的是时方,后面用的是经方,但效果都一样好,为什么呢?前面是以风寒咳嗽为主证,而止嗽散中的百部、紫菀二药堪称止咳神器,它们俩组合在一起,无论是冷咳热咳,还是新咳久咳,都能通通拿下;而后面主要以咽炎为主,而半夏厚朴汤中的半夏、厚朴二药也是化痰降气的良药,运用得当必有奇效。由此可见,不管是经方还是时方,治好病的才是好方!

止嗽散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止咳的,所以用来止咳散寒不奇怪,而半夏厚朴汤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呢?这不得不深挖一下这个经方的奇妙之处。半夏厚朴汤是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一个方剂,原本是用来治疗女性咽喉疾病的,原文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而后来渐渐用于梅核气等疾病。

那么,半夏厚朴汤究竟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呢?据原著记载,全方由“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等五味药组成,具体煎服方法是将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按照经方原方剂量,这个配方估计没人敢用,必须要按比例折算。按照汉代的半夏一升,相当于现代的100克,而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代的15克,所以必须要按比例缩放,现代常用剂量为: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姜 15g,苏叶6g。

不过我当时在用药的时候,加了一味陈皮12克,将苏叶改成了紫苏子6克。为什么这么改呢?一是半夏与陈皮是化痰的经典搭档,二是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要比苏叶好。另外,在煎煮药物的时候也要注意,一是半夏要先煎半小时,然后加其他药物一起煎煮。如果用苏叶的话,苏叶应该后下,如果用苏子的话,苏子应该包煎。

那么,半夏厚朴汤仅仅五味药,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呢?关键还是在于配伍。全方以半夏为君药,主要起到化痰散结、和胃降逆的作用;以厚朴为臣药,主要起到宣郁散结、燥湿除满的作用;以茯苓、生姜、苏叶为佐使,其中茯苓主要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生姜主要起到和胃止呕的作用,苏叶主要起到行气解郁的作用。

当然,在临床运用时,总有一些兼证出现,所以在使用时需要加减化裁。比如气郁较重的话,可以酌情加入香附、郁金等中药来行气解郁;如果兼有胁肋疼痛的,可以酌情加入金铃子、延胡索等中药以疏肝理气;如果兼有咽痛的,可以酌情加入玄参、桔梗等中药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由于方中辛温苦燥的药物较多,主要适用于痰气互结而无热的病症;如果有颧红口苦、舌红少苔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则不适宜使用这个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