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腿脚发凉麻木是“老寒腿”?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文 / 杏林帮
2019-12-03 00:10

专家简介:张磊,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冬季气温的下降,很多老年人开始出现活动后腿部酸疼,甚至走路一瘸一拐。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受凉了,“老寒腿” 发作了,是关节炎的毛病。其实没这么简单,需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

01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得了这病会怎样?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老年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心梗、脑梗属于同一类疾病,可以导致腿部缺血引起腿痛甚至坏死,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俗地称为“腿梗”。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动脉壁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逐年增多。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患者,7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3%~10%,70岁以上人群为15%~20%。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够健康,过多摄入食盐、脂肪,缺少运动,体重超标,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疾病。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四大杀手。吸烟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加重肢体缺血,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形成斑块造成狭窄。高血脂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许多老百姓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老寒腿”,穿暖和点,或者吃点止痛药、贴个膏药,熬过冬天就没事了。但是,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发展可以看出,这个疾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不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程发展如何?

一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分四期:

早期叫无明显症状期,患者会感觉下肢发麻、发凉,感觉异常,但是这些症状没有什么特殊性,和其它疾病导致的腿麻、脚冷很难区分。

第二期叫间歇性跛行期,案例里边李大爷就是走一段距离就感觉疼,需要歇一会才能继续走路。

如果间歇性跛行期没有及时诊治,下一步就发展为第三期——静息痛期,这个时候就是不走路腿脚也会疼,有的患者甚至疼得晚上难以入睡。

有的患者在静息痛期没有及时治疗,加上没有控制好饮食,甚至依旧抽烟喝酒,那么下肢的血管堵塞程度就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越来越重,进入第四期——坏疽期,脚趾的皮肤和深部组织得不到有效供血,就会坏死而出现坏疽,将面临着截肢的风险。

0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血管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对本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和处理,均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为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戒烟可以明显延缓病情的继续加重;合理安排膳食,多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进行适当的步行锻炼,坚持每日数次散步60分钟,可增加患肢侧枝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对行走困难的患者介绍一种运动方法,即患肢抬高1~2分钟、下垂2~3分钟、平卧2~3分钟,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20~30分钟;注意足部护理,保暖,避免肢体受伤。一般治疗还包括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下肢动脉硬化的疾病。

对于跛行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服用扩张动脉、抗血小板或抗凝的药物,必要时服用止痛药,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迄今为止,治疗尚无真正有效的药物,非手术治疗的目的仅仅是延缓病变的进展,增加侧支循环的形成、防止局部组织损伤和脚趾感染。因此动脉硬化闭塞症部分重病患者,如严重跛行影响生活质量,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溃疡坏疽的患者需要采取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才能得以缓解或达到治愈的目的。

静息痛、缺血性坏死被认为是动脉重建的绝对适应证。即使年龄较大、身体虚弱,伴有其它脏器严重性疾病者,可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来重建血液循环。手术治疗目前多进行微创的介入手术,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到动脉,插入带球囊的导管到动脉狭窄段,以适当的压力使球囊膨胀,挤压扩大病变狭窄的管腔,恢复血流。对于比较大的血管还可以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的通畅。该方法时间短,痛苦小,症状改善明显。对于部分严重患者也可以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

中医药治疗有显著的效果。早中期常辨证为热郁毒聚、脉滞络痹,治以清热解毒、软坚通络,采用清脉通络方加减治疗,可以软化斑块,防止血管硬化和斑块发展。三期四期阶段证候多位痰瘀阻络、气血亏虚,治以化痰软坚、活血益气,采用益气凿石汤加减治疗,有助于改善官腔血栓及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从治疗效果来看,无症状期和间歇性跛行期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诊治,多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从而避免病情继续恶化和截肢。一旦病情进入静息痛期和坏疽和感染期,动脉血管病变通常比较严重,临床难以完全逆转缺血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仍然可以通过治疗减轻或缓解症状,避免组织坏死和截肢(趾),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当出现下肢慢性疼痛时,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特别当心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防病即是治病,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主要的就是预防诱发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低盐、低脂肪、低糖的清淡饮食为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戒烟戒酒,控制体重,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预防高血脂症、高血压,保持平稳情绪,控制糖的摄入,预防糖尿病,遇到不适及时诊治。

专家介绍:

张磊,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擅长

血管外科:糖尿病足、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各种慢性创面。

中医内科:疑难杂症、亚健康、肿瘤、身心调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担任职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重建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创面及组织修复学组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临床经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临床科研

曙光高级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大师人才传承培养计划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优秀青年临床中医人才培养计划成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三十年,崇尚中医临床实践,师从国医大师,对中医医学哲学、学术流派、中西医比较学有较深的研究。创立中医疑难疾病“气血精神”层次辨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