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解决四大问题 落实好中医药法
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该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就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外部规范与制度安排。该法实施将对中医药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应如何将中医药法落到实处?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著名中医临床家与文献学家、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光荣教授。
“中医药法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遵循了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改革完善了中医药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也就中医药事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中医药从业行为,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有利于保障中药质量,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在解决健康服务问题上,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用‘中国式办法’做出了中国的独特贡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孙光荣认为。
他认为,中医药界当前最突出的四个问题是:行政体系、人才培养、药材质量、文化普及。“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医药法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有效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首先,就行政体系而言,全国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名称上没有统一。管理部门有称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管理局、中医药局、中医局,甚至有称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医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各级发出的文件,连机构称呼都要加几个括号;此外,虽然名义上叫中医药管理局,但实际上中医、中药是游离的、分开的,不利于中医药统一管理,也就不利于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
其次,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比较单一,人才匮乏、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传承发扬面临不少困难等问题,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孙光荣认为,这就明确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纲领:第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读书→临证→读书→临证的成长规律,包括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要早临床、多临床,而不能让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脱节,重点是要彻底改变学校教育原来四年课堂学习后再进行一年见习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授,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不单是中医药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授,而且在全民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应当引进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这将为中医药教育提供很大的施展空间。第三,要强调中医药经典的传承,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规范辨证论治模式,淘汰当下“西医诊断、中药配方”的非真正中医的风行模式。第四,要明确教学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在学历教育中大力引进师承教育,使之与现代教育方式能高度吻合,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中进行系列改革,培养中医师就是要使被培养者能用中医思维方式、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看病,应该重点放在医德、医术的考核上,应把能看病、能看好病作为第一标准。
除此之外,《中医药法》第十五条规定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中医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办法”。
“这个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办法是用好中医药法的第一步,关系到中医队伍的调整与建设。”孙光荣说,“同时应注意,中医药法对师承人员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准入’明文规定是‘考核’而不是‘考试’。”
对此,孙光荣建议,“不走模仿西医的路子,不搞‘好看不管用’的考试,而考核中医四诊、脏腑经络穴位、病因病机、基本方剂、中药材识别。”
再次,从中药质量管控方面来说,由于长期以来的“多龙治水”,近年来中药材在种子、土壤、培植、采集、炮制、仓储、交易这七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变异,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加强中药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控是当务之急。按照中医药的传统,中医、中药是不能也不必要分家的。
“如何用符合中药自身品质的标准来检测质量,确保中医临床有道地药材使用,是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的一个重点。至少,要从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开始,从改变生产和销售中药主要是为了盈利开始。”孙光荣表示。
最后,从中医药文化传播层面而言,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传统中药处方组成和生产工艺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名录、数据库和中医养生的传媒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相关的、明确的规定,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对中医药作虚假、夸大宣传,不得冒用中医药名义牟取不正当利益。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应当聘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孙光荣建议,围绕第四十六条的内容作出释法,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方式、传播者条件出台相关的硬性规定。纠正和避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同时建议夯实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继续抓好相关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
中医治病不是“药”,而是由药组成的“方”。孙思邈收集唐代以前的名老中医和民间中医的有效方药,编著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并将“大医精诚”列为从医执业的规矩。
“虽然各省市名老中医和各地民间验方不断涌现,但除了有一些个人的、地方的经验方出版以外,没有人整理出版全国性的经验方,这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断层。希望举全国之力,能够编著其续编,以彰显新中国中医药临床经验之成就。”孙光荣表示。(记者李保金/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