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
根据药物剂型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之为据剂型服药法。由于药物剂型众多,今主要举其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片剂等加以说明。
1、汤剂
将切碎或打碎的药物混合,加水或其他液体煎煮后,去渣取汁者,称为汤剂。如黄麻汤、大承气汤等。孙思邈尝言:“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亦言:“汤液主治,本子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用汤者以此”,李东垣于《用药法象》中言“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由于汤剂具有吸收快及易于发挥疗效便于加减等特点,故急性疾病多用之。在服用方法上,有顿服、日二三服至四五服者,在服药时间上,有食前食后,这当与疾病情况和药物功效相结合。
2、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以蜜、水或米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制成的固体剂型。李东垣于《用药法象》中说:“丸者,缓也,不能迷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丸剂具有吸收慢,药力持久的特点,故凡治急病者不宜用之(但亦有例外者)。然对某些虚弱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者,当首选为宜,以其便于贮藏、携带,服用。丸剂据其治疗病变所在部位不同,有其相应的服法。治上焦肺心疾患者,多在食后服或含化,如《圣惠方》治肺藏伤风冷的贝母丸“以绵裹一丸含咽津”,治肺虚咳嗽气喘的麦门冬丸“每服含下一丸,咽津”,治中焦脾胃者多咀嚼,如治脾虚不运的大健脾丸即为“每一言细嚼,温米饮下”;治下焦肾脏膀胱者,宜空心送服,且当取质量丸大而滑者服之,使其直趋下焦。又因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之不同,共溶解速度不一,故在服药时间间隔上亦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丸易于崩解,吸收较快,而糊丸与蜜丸则吸收较慢,故前者间隔时间应稍短,而后者相对延长。由于丸剂作用较为缓慢,切不能嫌其缓而骤进大量,当小量与之,持之以恒,然芳香开窍、重镇安神者则不宜久用。
3、散剂
散剂是将药碾研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可作内服,亦可外用。对内服散剂末细而量少者,可直接以冷水、热水或温酒等调服;对散剂末粗者,可经煎煮后再服。.由于散剂有去急病的特点,其吸收快,作用迅速,当治疗急病时,可以清酒调下以行药势,或以沸汤调服送下。当然此亦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考虑。
4、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在此仅介绍内服膏,剂。内服膏主要有流浸膏,浸膏,煎膏等。由于各种膏剂制备的方法不同,服用时间亦有一定区别。流浸膏是用适当的溶媒浸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的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出去,并调整浓度及含醇量至规定标准,制成液体浸出剂型,由于浸流膏中含有醇类物质,有溶媒之副作用,故服用剂量不宜过大,服用时间不宜过久。浸膏则是含有药物中的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其不含溶媒类物,无溶媒之副作用。浸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软浸膏的半固体,多供制片或制丸用,一种干浸膏的干燥细粉,如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煎膏剂是将药物的水浸出液经浓缩后加糖所得的稠厚半固体浸出剂型,‘即系将药物加热煎煮后,除去药渣、浓缩,加入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为膏而成。因其含有大量的蜂蜜和糖,具有滋补作用,故久病体虚者可长期服之。又因蜂蜜有缓解毒性的作用,用量可稍大,但对痰温内蕴、水湿内阻的人则不宜服之。
5、酒剂
酒剂是以酒为溶媒,浸出的澄明浸出液制剂,适用于补养体虚、风湿疼痛及趺打损伤等证(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由于酒剂含醇量较高,故凡湿热内蕴者不宜服之,服之宜应减量,以酒能助湿生热之故。对酒剂的服法,孙思邈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6、片剂
片剂是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经加工或提炼并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圆片状分剂量的剂型。对于需要在肠道中起作用的片剂或易被胃酸破坏掉的药物,不得咀嚼或以水化服,以防影响药效的发挥。片剂较汤剂吸收缓慢,药效作用时间较长,故给药次数一般为2~3次,以防药物积蓄体内。其服药时间亦应参考其他因素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