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清代名医温药:温存,温热,里热外热,里寒外寒各不同
温药性味辛热,具有温理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里寒证指寒邪在里,阴寒之邪深入脏腑经络间,导致阴盛阳衰,忘阳欲脱,经脉寒凝。(快问平台资深名医罗陆)罗老师在临床中,特别注重温补阳气,善用温药,治疗很多疑难病证取得很好的疗效。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芪、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把温法分做温存、温热两类,阴寒盛,其症急重者,用温热之剂,阳气偏虚,其症缓轻者,采用温存之法。罗老师常用之温热药物具体分析:
中药附子
(1)附子
辛,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在临床上用于肾、脾、心诸脏阳气虚衰者、寒痹关节疼痛、阳虚外感者等。
干姜
(2)干姜
辛,热,归脾、胃、心经。
功效:温中,温肺化饮,回阳。在临床上用于脾胃虚寒、寒饮伏肺等。
肉桂
(3)肉桂
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络。在临床上常用于脾肾阳衰,气衰血少者,以及虚寒疼痛、阴疽、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等外科疾患。
细辛
(4)细辛
辛,热,归肺、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在临床上多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寒饮伏肺、头痛、牙痛、痹痛、鼻渊等。
吴茱萸
(5)吴茱萸
辛,苦,热,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在临床上用于脘腹冷痛、疝痛、头痛、虚寒腹泻、呕吐吞酸等。
在临床上可见以下情况:
若素体阳虚,寒邪外袭,耗伤阳气而出现虚寒证时,须用温药治之。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侵袭人体,腠理收缩,卫阳被遏而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肢体拘急,治疗宜辛温散寒。
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治疗当温补。
若阳气衰微,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治疗当回阳救逆。
若阳气虚弱,寒邪凝滞经脉,气血不通,而出现痹症,治疗宜温阳散寒。
根据临床疾病及辨证,具体治法有温阳解表、温肺化饮、温中补虚、温中止痛、温阳利水、温经祛寒、温阳活血、回阳救逆、温肝散寒、温阳通便、温阳固摄、补肾壮阳等等。
我是为您科普的快问君,想要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