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一整年,行家用一招解除!其中精髓,我一直在学习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引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藏象生理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这篇文说,给你聊聊盗汗。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有太多人受它的困扰,因此,这里面的东西,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我想告诉你,我这么多年来,日夜临证、写作、思索,渐渐发现,盗汗这件事儿虽然原因多种多样,病人病情变化万千。但是,大部分人,总离不开治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临床观察,发现现在盗汗的人啊,往往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年龄特点,这就是四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这个时候是高发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处于更年期,都是人生压力最大的时候。第二个,就是患者自己身上的特点,就是明显有焦虑的倾向。我不知道,他们在焦虑什么。但是,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那么一丝愁苦和焦虑。第三个,就是诊脉的时候,发现患者脉弦。脉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肝郁,精神比较焦虑和紧张。
这就是中医人的基本功——要善于观察病人,因为病出在人身上。为医者不善于观察人,就难以治病。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体会,问题就出在肝。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人为什么半夜盗汗?因为我们身体里有虚热对不对?虚热,迫津外出,加上夜间体表卫气不足,就成了盗汗。虚热,为什么在晚上会体现得这么厉害啊?很多人白天好好的,到了黄昏之后,就开始觉得热了,烦了,到了夜里更是明显。这怎么回事啊?一定是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或者哪一个功能,在夜间失常了。我们的五脏六腑当中,谁专门在晚上行使职能啊?告诉你,是我们的肝。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到了晚上,本来就该藏血。把血藏好了,我们的阴血就足,晚上就不会有虚热出现。相反,如果肝的功能不好,阴血得不到归藏和养护,我们的阴血就不足,就会产生虚热。汗属津,津血同源。肝藏血失常,血液化津外出,就形成了多汗。
因此,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肝。它的功能失常了。
这就是我,对盗汗的一种理解。它不代表所有的病人,但是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可以经得起推敲。但至少现在来说,我认为它是能解释很多问题的。
正因如此,我们才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盗汗者,属于肝肾阴虚,或有一点肝火,有点肝郁,或心神不宁。总之,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肝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有一年,在参加培训交流会的时候,听说的一则验案。该患者,女性,50岁多一点,刚刚绝经半年。表现就是盗汗,多汗,心悸失眠,胃部不适,容易发怒,心情焦虑,舌质淡红,而且脉象弦细。这些,都是肝阴不足、肝郁气滞、心神不宁的表现啊。这病怎么得的?原来是婆媳关系不好,同时丈夫还在外面有了外遇。但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患者只能忍气吞声。日久,就闹了这些病。
这时候,怎么用药啊?方见,夜交藤30克,远志9克,石菖蒲6克,炒枣仁15克,茯苓15克,合欢皮10克,生龙齿12克,柴胡6克,陈皮9克,生地10克。水煎服。
这里头,就用柴胡、陈皮、合欢皮疏肝理气,用夜交藤和炒枣仁来滋补心肝之血。然后用生地滋补肝肾之阴而清热。再此基础上,用茯苓、远志、龙齿来宁心。体现的,就是调肝之法。此方供医林同道参考。普通人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
所以我觉得,人到了中年,四五十岁的时候,如果盗汗频现,我建议,就从肝来调治。在平时,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忧虑太多了?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是不是该给自己减负了?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出现的盗汗,同时还有脸上烘热、心烦意乱 、失眠心悸等症状,更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些食疗的办法来调肝止汗。比如说,用山萸肉9克,地骨皮3克,黄芪皮3克来泡茶喝。山萸肉有滋肝肾精血的作用。张锡纯说它可以“治肝虚自汗”。地骨皮也入肝经,可以凉血,滋补肝阴。黄芪皮可以固表。这对于肝阴肝血不足而盗汗的人,比较适合。表现,就是盗汗,头晕眼花、肢体麻木、两眼干涩、心烦潮热、睡眠不安,脉象细数。
我们也可以利用穴位。我建议你用肝俞穴、足三里和行间穴。肝俞穴可以补养肝血,足三里可以增进气血生化之源,行间穴可以清泻虚热。三者配合,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总而言之吧,治盗汗,先调肝,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我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您有点启迪和帮助。文君然个人微信公众号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