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眼中,中国传统外交下的中西方交往,解析其背后的实质

文 / 德伦情感治愈学
2019-09-06 16:09

晚清历史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任人宰割,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一般都以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作为这段历史的开端。这段历史的发生时间距离我们最近,再加上教科书以及各种媒体的解读,大肆渲染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干扰,让我们以为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同西方国家是完全隔离的。


清朝官员画像

不过,翻阅历史记载,中国在之前与外国的联系还是比较长的,唐朝万国来贺,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等等,那么我们历史上也曾有过如此辉煌外交历史,那么为什么现代学者还会把晚清的失败原因其中的一些原因归结于外交方面呢?说起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的传统外交。了解我国的传统外交,你也就能了解唐朝盛世以及后来历史上辉煌的外交其背后的实质了。

中国的传统外交,商周时就有了雏形,到了秦朝中国就建立了朝贡外交体系。朝贡外交体系指的就是中国周边的小国奉中国为宗主国并且还需要定期向中国纳贡,通俗点讲就是周边的小国奉中国为老大,不时的交些保护费以寻求保护。所以古代的时候中国的影响力是很厉害的,这可不单单是指中国的武力值,这其中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等等,正是如此的综合实力,才让这些“小弟”乖乖的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秦朝议事大殿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不平等外交方式,所以在晚清统治者看来平等的外交关系,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就成了不平等条约,因为英国想与中国平等外交。但是在之前,虽然说中国一直实行朝贡外交,看起来不平等,实际上中国基本不干涉他国内政,另外只要你乖乖进贡,堂堂天朝是不会亏待这些“小弟”的,我们每次回赐给他们的东西价值远远高于他们进贡的东西,所以这样一个既满足一方面子,又满足另一方的国家利益,这样的外交形式实质上并不伤害各自的国家利益。

而清朝打一入关,建立之初关于中西经贸的联系就建立了,只是满洲人没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完全借鉴依照明朝旧制。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与西方虽然没有建立外交联系,但是经贸上还是有来往的。当然,这种来往主要还是洋人主动找上门来的,从中国买些茶叶,生丝等的商品,因为中国古代经济都是很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没有同西方主动交往的需求。


晚清官员和洋人照片

所以说直到清朝,这种朝贡外交早就根深蒂固了,西方人不来也就罢了,来了就必须按照规矩来,以藩属国自居尊中国为上国。这也就是清朝的对外联系的基本方针,允许洋人在指定的通商口岸经商,刚开始中西双方相处的还算是比较融洽的,但是时间长了文化上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在中国人的眼里这群奇装异服的洋人只知道赚钱,对中国最为注重的礼乐教化不感兴趣,甚至还做出一些伤风败俗,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情来。

举一个例子,洋人带着自己衣着暴露的女人公然在大街上抛头露面,完全不遵循中国的传统古训。有伤风化。因此1757年,乾隆一道谕旨就将洋人全都赶到了广州,澳门一带,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这一举措,让欧美的商人疑惑不解,再加上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西方以英国为例,他们看来,对中国的贸易上受了那么大的委屈,还没赚到钱,心里就越来越不平衡。


乾隆影视剧照

据统计1700年到1820年这一百多年时间,从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白银就有5亿多元,在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观念下,不平衡的经济巨额贸差,让这些西方国家更加对中国重视,刚开始迫于天朝国威他们只寻求平等互利的对华贸易,但是慢慢的发现天朝并没有对这点关税和小惠小利当回事,渐渐的就失去了耐心,就衍生出到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武力来让清朝正视自己。

总结一下,西方当时想的平等外交在清朝看来是不平等的,但是清朝所奉行的平等外交对西方却是不平等的,那么在这样的实质背景下,西方最后为什么会选择用武力来解决这一切呢,下篇文章,笔者继续和大家交流,中西方交往中的那些不平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