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作:当一名中医大夫

文 / 国易堂中医
2019-08-26 13:14

近两天寒流袭来,西安突然降温十度以上,再加上连日的秋雨,萧瑟的意味很快布满西安的各个角落。才刚刚下午六点,夜幕已然降临,我紧紧身上的夹克,背起书包,准备下班。因为没有直达地铁,我一般乘公交车回家,有一个半小时路程。

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街景,我一时有些恍惚。因为坐诊一整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下午五点半结束,头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分析病人的症状,病机病因,怎样遣方用药,下班后思维突然空闲下来,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前进着,我发觉自己坐在一个风口位置,虽然车窗未开,但好似有很多股凉气汇聚到我这来。

繁忙一整天,回家的路上再灌着凉风,突然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再一看周围还有很多站着的乘客,我好歹还有个座位,知足吧。前几天亲友们聚餐,我听到一则消息说京东集团在西安设立了无人机研发中心,准备打造新一代领先的无人机物流系统,京东开出了年薪60万元的高薪招纳贤才。回想自己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曾经从事航天测控数据链的研发,对于今天蓬勃发展的无人机来说,正是对口,若是没有后来的转行学中医(请阅读 《理工男转行学中医记》),我完全可以去京东争取那份诱人的高薪了。现在每天我要五点多爬起来,花费三个小时往返于家与坐诊的医馆,每个月辛辛苦苦最后到手也就几千块,与那京东的高薪相比,差异巨大。我不由地问自己,你后悔吗?

是呀,我后悔吗?从开始转行学中医的2010年算起,光阴荏苒,已经七年了。我放弃了原本可能属于我的高薪,毅然走上充满艰难险阻的求医之路:从开始自学中医,继续读研深造,再备战执业医考试,直到今天的临床奋斗。一路走来,几多甘苦,几番波折。记得6月份时,一位年轻气盛的白领小姐带着自己的宝贝女儿来我坐诊的医馆看病。

她一进我的诊室,便大呼“这么年轻的大夫!”。接下来问诊交流时,我才感到什么是盛气凌人。“你多大了?”“你学医几年了?”“你有没有临床经验?”“你临床实习过没有?”。一连串的发问,我不知从何处回答。如实说我转行学医到现在7年余,似与一般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无甚区别,但我心里又不服气,我曾在经方上潜心用功数载,等闲中医之辈肯定不是我的对手。

但这些又如何能向这位白领小姐解释得清楚呢?何况自夸其能我也张不开口,唯有默默以对。后面我给对方贵千金看病时小心翼翼,就怕对方又抓住一些小细节对我劈头盖脸一通。这个小姑娘刚满3岁,很可爱,双目熠熠生辉,她前几天得了疱疹性咽炎,前面服用西药,症状基本好转,目前还有点口腔咽喉处的溃烂,她的舌尖红,舌苔比较腻,脉象细滑,这是仍有湿热未清,清热利湿即可,并不复杂,但这次开方是我最累的一次。

因为这小姑娘的白领母亲一个劲问我“中药苦不苦啊?我家闺女喝得下不?”我开了三味甘淡利湿药生薏仁,滑石,银花,本来打算把《金匮要略》中的排脓散加进来以增强疗效,但为了口感,犹豫再三,还是作罢。过了几天,这位白领小姐突然打电话过来,对我一通大骂。原来昨天上午药已服完,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下午吐了。她的母亲遂认定是我开的中药有问题,然后是我这个大夫有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小姑娘服了我开的药后咽喉彻底好了,只不过是呕吐了一次,她的妈妈便关心则乱,对我一通攻击。爱子心切也算是人之常情,事情过去就算了。

公交车一路走走停停,我的思路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前段时间一位阿姨打电话告知我,她的病基本上好了。这位阿姨患病已经十多年,症状就是莫名的心烦,尤其是前胸后背连及乳房像是被箍紧一般。用阿姨的话说,她难受得甚至不想戴胸罩。此外她长期晚上失眠,白天烦躁,种种难受,难以尽述。

阿姨去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无大的异常,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开了一些镇静神经之类的药,依稀有点用,但还是自觉难受。后来阿姨也找过多位中医大夫调理。所用的方基本上是清热活血理气一类,几乎所有的方均有柴胡,郁金,香附,川芎这几味药。

其实从症状位置在胸胁来说,用疏肝理气的柴胡一类方剂,大方向并没有错。但就是毫无寸效。后来我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复诊数次,最终解决了问题(作者按:此案我会另撰文详细讨论,此处略述)。当我听到这位阿姨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我“李大夫,我好了”时,欣喜异常,因为我深知病痛困扰阿姨十多年,一朝病失,是多么令人开心。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是呀,在临床上奋斗,流过汗,吃过苦,受过委屈,但收获更多的是患者的感谢。一时间我思绪起伏,也似乎忘了身边的冷风袭人。

记得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军官在墓碑前悲痛欲绝。每次我看到这张照片时,内心都会被深深震撼。照片中的主人公名叫张良善,是一位原新疆军区的汽车兵,负责在新疆阿里地区执行任务。他品格坚毅,作风顽强,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是一个真正的硬汉。

1998年10月份,他的爱妻临近分娩,却因重感冒住进医院,可是张良善此时却在外执行任务。途中他接到医院发来的电报,说他妻子的病情加重,出现难产,大人和孩子或只能保全其一,这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张良善马不停蹄往回赶,当他刚进医院时,便得知,尚未出世的小婴儿已经早殇,而她的妻子因大出血已在弥留之际,最后她的妻子只给张良善留下一句话“以后执行任务时,小心点”。那一刻,张良善这位硬汉泣不成声,有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他悔恨自己未能陪在妻子身边,但他又知道自己肩上的重任:只有军需给养的保证,才能有祖国边防的安全。此后每到亡妻的忌日,他都来到妻子的墓碑前,一个人待很久,默默地流泪。

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去谋求高薪的工作,舒适的生活。而总有一类人,他们的行业性质注定他们永远是奉献者,是这个静好岁月的负重前行者。他们是那些在祖国边疆巡逻的边防战士,是随时与火灾险情争分夺秒的消防人员,是守护大家和平与安全的缉毒警察,等等。他们拿着极为普通的薪水,却付出了个人的全部身心,牺牲了太多太多。但这样一群人都拥有一种情怀,那就是在困难与责任面前,他们选择担当,他们不是不在乎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是他们知道当面对危险与牺牲时,总需要有人站出来,而他们就是顶在最前面的人。

医务工作者也属于公共服务从业人员,他们也是默默付出的一类人。但是与西医相比,中医大夫身上肩负了更多的东西。除了守护大家的健康外,中医大夫还在坚守着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对待生命与健康的独特智慧。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类似的经历,起先是因为被中医所蕴含的文化所吸引,在不断接触中,逐渐感受到中医疗法的神奇,更是折服于中医独特的生命哲学。有些人遵照中医的理念改善了体质,有些人偶然尝试经方,治愈了久久不愈的疑难杂病。慢慢地我们不但自己变成中医铁粉,我们还在宣传中医,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中医。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医在不断地萎缩。

记得在2014年5月份,我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参加全省的硕士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一天在用早餐的地方,我碰见一位外校外语学院的老师,他和我闲聊时说道“你的专业不是中医嘛,再加上你的英语还可以,将来可以出国忽悠老外”也许这位老师只是戏言,但是我听后极不痛快,我回应他“我要是学成,还是愿意待在中国服务中国老百姓”。

事后想想,这位老师随口一言看似无意,恰恰反映出中医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很不堪。我估计在今天的很多人看来,甚至包括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白领精英等,在他们心中,中医的形象未必比走江湖的神棍骗子好多少。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已经产生危机。

不仅如此,曾记得看过一则报道:上世纪90年代,荷兰一批专家来中国考察。当时西方医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西医学术的不足,他们一直关注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以前由于政治原因无法交流,此次终于有机会来中国考察。他们最后遗憾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综合医院,虽然设立有中医科,但是已经全部边缘化,当时中国医生们热衷的是一些西方最新出现的治疗技术,而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传统的医学。如今西方的医学越来越系统化,整体化,同时他们也花费重金来研究中国传统的医学,而我们还是在追求那些时髦的东西,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

又记起:2007年某家新闻媒体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12个大城市做过一个关于大众如何看待中医的问卷调查,其中有这一项:“如果你得病了,你会第一时间选择中医吗”,最终结果是选择这一项的人只有可怜的6%,这意味着中医在今天的医疗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岌岌可危,急性病的阵地完全丢失,有很多人选择中医是在西医久治无效的情况下才找中医一试的。类似这些中医衰落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中医如果单纯萎缩,可能问题还没那么严重,而更大的危机来自资本市场力量的倾轧。很多有钱人把投资中医养生馆当成了新的生意经。试看满大街,各类中医养生馆如雨后春笋冒出。如果这些医馆均是服务优良,医术合格的良心店,那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可是医馆需要好的大夫坐镇,而中医人才的缺失又岂是短期内能弥补过来的?于是很多大医院的退休大夫,干了一辈子西医摇身一变,成了一名老中医,他们的头衔吓人,职称吓人,可是开出来的方子令人不敢恭维。

前段时间我就听说在西安市另一家同仁堂坐诊的“名老中医”给一个7岁孩子看感冒,开了七天处方,价格居然一千多元。一张小孩子的感冒处方里面居然有冬虫夏草这般名贵中药,这些大夫难道眼睛里只有钱吗?还有一些养身馆的人略知推拿理疗,便给人操作起督灸,脐灸,刮痧,拔罐,收费高昂,他们根本不知道任何理疗手段都因人而设,岂能不问虚实,不分补泻,便乱施用一通?

这些所谓的中医热不但不能给患者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败坏中医的名声,让中医在人们的将信将疑中滑落至骗术的深渊。这些被资本快钱外加利欲熏心掀起的“中医热”好似沉渣泛起一般,搞得中医医疗行业一片污浊。而那些真正医术过硬的大夫却居于陋室,僻于一隅,生活清贫,他们为患者认真的号脉开方,他们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大夫,可是他们除了在当地,再没有其他影响力,没有高级职称,没有显赫头衔,只有默默地坚守着中医。

面对种种艰难,种种危机,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开始一切向“钱”看,可是还有很多中医人守在那里,他们没有动摇,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如果我们今天继续放任中医的萎缩,可能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历史的传奇故事中寻找中医的踪影了。同时他们也知道:只要认真看病的大夫力量壮大一分,那些靠骗术一心牟利的大夫势力才会衰退一分,才能还中医一个真正国医瑰宝的名声。他们还具有一颗仁人之心,他们想给患者多留一条路,多留一份希望:若西医治疗无效后,也许中医还能解决问题。他们更想把中医的养生理念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相谐的人文理念广为传播,为更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心安意静的港湾。

每念及此,我都有一种感觉,那些真正的中医人都是战士,他们坚守的中医阵地虽没有战火硝烟,但危机时刻存在。为了理想与挚爱,他们就像张良善这位汽车兵一般坚毅顽强,洒下自己的血泪,但坚决完成任务!这就是中医人的情怀。

公交车已经被堵在路上好久,远处路边写字楼的高档商业logo射过来的霓虹灯影把我从思绪翻飞中带回来。想想刚刚,我还不够坚定,面对那份高薪,自己心神动摇。

但是现在我的胸中好似充溢着一股热流:去你的60万,我要守在中医的阵地上,因为有一种情怀叫作——当一名中医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