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引经据典,临床思辩
中医自古以来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中医学习的过程也非常不简单,而且其实是与西医的学习大相径庭的,
因为中医讲的不是批量生产统一诊断,而是从各个角度“望闻问切”,从整体角度判断病症进行诊治,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所以中医的学习,自古以来便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也是现在最主流的中医学习方式——中医师承。
在中医师承的学习中,其实不光是师傅的教诲和带领,自己的领悟和学习也非常中药,中国古代有无数中医名家留下了各类中医经典,
而在中医师承的学习过程中,翻阅经典,学习古人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诊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从事的就是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接手了研究抗疟疾药物的新任务,从此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发之路。
屠呦呦进行了中药和中西药的结合研究,从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筛选了2000余首方药,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00多次失败。
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疟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久。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中医文献堆。
最后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幡然醒悟,传统的煮药方法高温可能会破坏青蒿素的活性。
因此她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终于,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这是一种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现代西医找不到的解决方法,中医早在过去就已经写到了中医经典里,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临床思辨,这样才能汇聚古今精粹,学习到真正的中医精华。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卫生环境较差,白喉在江苏南通大流行,短时间内发病近5000人,而血清数量不足,西医无计可施,这时中医站了出来。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方面用中药如神仙活命汤、养阴清肺汤等,同时根据内经《灵枢·五色篇》:“阙上者,咽喉也”,用短针在印堂上1寸向下平剌“阙上穴”,留针并用胶布固定,不疼也不出血,
而且止痛起效快针刺后半个小时患者咽部疼痛、不适感明显改善,半天后开始退烧。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脱落。当时一共观察137例,痊愈133例。
这只是中医中一个简简单单例子,不仅是新中国建国后,中国古代还没有西医传入时,中医也靠着各种良方延续了千百年中国文化,
而这些历史的精髓都在中医典籍中保留,所以说中医师承的学习中,学习经典是十分重要的过程了。
中医师承来育明医
保证完成出师
中医路上的最好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