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漫谈医贵中和与虚实补泻技巧

文 / 中医家
2019-08-02 18:05
"

讲者简介

王俊峰-漫谈医贵中和与虚实补泻技巧

王俊锋,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讲师、主治医师,河南南阳人,200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先后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博士,平素崇尚经典,重视扶阳思想,尤喜六经辨证。

擅长点穴、一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疼、肩周炎、咽炎、鼻炎、扭挫伤等。对股骨头坏死、各类结石、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胆囊炎、胃溃疡、中风、脑梗,妇女经带异常、小儿发热、咳嗽、挑食、腹泻等有独特疗效。

对中药减肥、神经损伤、良性包块、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均有所体悟。能熟练运用山西名医刘绍武前辈三部六病体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擅用附子、川乌、石膏、大黄、黄芪治疗疑难杂症。

近年来在《光明中医》、《中医杂志》、《辽宁中医学报》等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课题五项,参编《社区医师骨伤科实用技术》、《手疗》等丛书。点校《伤寒论述义》、《伤寒提钩》。民间师从嵩山少林寺第31代弟子德巍师父习易医学及麻衣相法。

王俊峰-漫谈医贵中和与虚实补泻技巧

颜大夫推荐

《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薪传的精髓,同时也是传统中医崇尚的基本精神。

本文王俊锋老师从“健康”的定义、“人中穴”的设穴意义、中西医对于细菌、上火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几方面漫谈了“医贵中和”的思想,对于纯正中医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故荐以大家。

录音原文翻译稿:

论坛的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今天分享一些我对中医的体悟,题目是医贵中和与虚实补泻技巧应用。

一、健康的定义

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疾病就伴随着健康。在获取健康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东西方、中西医,包括各类民族医学和传统医学的不同。中西医如此的不同,原因在于太阳照射地球的纬度不同,带来的人对自然界态度的不同。一个崇尚的是对抗疗法,一个更注重中和为思维的协调疗法。当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包含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四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情况。我们不去评判这个认识的好坏或者科学不科学。回想一下,传统中医对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大家可以从文字学的本意来看一看“健康”这个词。“健康”,现在是一个词,但在古人认识健康的过程中,“健”是“健”,“康”是“康”。《增韵》里说,“健,强有力”。从造词也能看出来,比如健壮、健硕等,好像这个“健”的背后都代表着能力和能量,就好像大多数人提倡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有一个问题,运动员退役后都是伤痕累累的,并不健康,肌肉棱角分明的人,一样也动不动就感冒发烧,并不比我们一般人更健康。所以我们要回到古人对“健康”的认识,尤其是对“康”的认识,才能明白这一点。

“康”的本意是指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在《尔雅·释宫》里面对道路很有讲究,说“一达谓之道路”,就是说门前一条路直接到哪里;“二达谓之岐旁”,就是路到前面分了个岔;“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就比如说浙江里面有个衢,四通八达;而“五达称之为康,六达谓之为庄”,即康庄大道;“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为什么康庄大道选了五条路、六条路,而不是选一条路或者更多的路?为什么在“健康”的组词当中,没有把健和其他路的名字组在一起,叫“健逵”、“健岐”、“健衢”......?“康”作为五条道路,是一和九加起来除以二,它是一个中数。这里面包含的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中和思想,所以《中庸》里面说,“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健康”在身体而言,气足有力,称之为健;经络通畅,精气神转化没有阻碍,身心通泰谓之康。所以古人常用安康、康泰这样的词语,而我们人体恰恰就体现了一个“泰”的格局。

二、何为“人中”

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人三才的概念,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比如说上面有两个耳朵、两个眼睛、两个鼻孔,都是双数,对应的三个阴爻;一个嘴巴,一个前阴,一个后阴,三个是单数,对应的三个阳爻,这就是一个地天泰的泰卦。一个常见的场面,人昏迷了,旁边的人给他掐人中。如果按字面意思,这个穴位叫“人中”,那它应该是人体的中间,但是人体从上到下的中间却是在肚脐的附近。但是肚脐又有一个另外的名叫“神阙”,神住的宫殿,可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是包含了中医的特殊认识。再回头来看“人中”的位置。传统文化认为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居天地之间故为中。藏窍学说里说,天气通于肺,肺开窍于鼻,地气通于脾,脾开窍于口,口鼻之间也就是人在中间。从经脉来说,任督二脉聚于会阴,督为阳脉之海,行于背到巅顶,再到鼻子下面;任脉为阴脉之海,行于胸腹正中,上循于口;天为阳,地为阴,口鼻之间自然是天地之间人所居住的地方。可见“人中”并非人体的中部,而是天地自然之气相应于人体的交汇之中。医籍上经常说,唇反者死,久病重病人中饱满、干焦,都是快死的征兆。因为人中所处的唇沟是天地交通的通道,像沟渠一样。这个沟里面运行的是什么?“人中”又名“水沟穴”,行的是天一之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之间云雨,就是天地之间在过夫妻生活,孕育后代。这是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人居其中就是这些天地的正气所生。如果天地之间不交融,相互分离,就变成倒霉到极点的天地否的否卦。这在中医望诊上也是相通的,说人中对应的是生殖功能,可以看一个人的天癸状态,有没有腰痛、盆腔炎症、子宫的后倾前倾等。

三、东西方医学的差异

我们国家现在进行伟大的中华复兴之路,欧美的国家总是不相信中国要和平崛起。因为在近现代欧美都是通过战争殖民的手段,在对抗当中完成霸业,这说明对抗的思维在西方是根深蒂固的。而我们是和谐万邦的思维。所以说东西方医学上也只是它的文化、哲学思维的一种延伸而已。

有一则小故事,说房间角落里有一堆发霉发臭的垃圾,有蚊虫。想把蚊虫消灭,拿杀虫剂一喷,蚊子当即就倒下了,觉得杀虫剂是不错的。隔了没多久,垃圾堆上又有了蚊虫。拿着原来的杀虫剂再来喷,结果蚊虫不像上次那么容易消失了。然后就买个更高级的杀虫剂,当然蚊虫很快就消失了。但是不知道过了多少天,蚊虫又多起来了,这个更强的杀虫剂也没什么用了,而最新最强的杀虫剂还在研究当中。这时邻居的大爷说,你动动手,把垃圾给清掉不就好了。

故事很简单,如果把房间换成人的身体,把蚊虫换成细菌。身体发出警报,我们是清掉蚊虫细菌赖以生存的垃圾,还是拿身体当战场来喷杀虫剂?我们有一种医学就擅长杀虫,盯着蚊虫,制造特效杀虫剂,从不考虑从内部动手,保持卫生,把垃圾给除掉。也有一种医学擅长把握身体的大环境,根据脏腑协调关系,辨证论治,甚至与一些有益的蚊虫或益生菌达成统一战线,来保持身体的正气,防止外来邪气细菌的侵扰。《内经》上说,“正气内守,病安从来”。

细菌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多少亿年,人类才几百万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尊重一下地球的原著民。地球上也从来没有连续性的细菌、病毒的泛滥,因为生物圈总能在天地自然之间找到相应的平衡和协调。不管哪一个种群,从长远来看,它都不会把它赖以生存的对象全部杀光,只会更隐蔽地与它的对手相处,然后加以利用。所以细菌、病毒在正常情况下,传代之后,杀伤力是要下降的。只有我们人类才竭泽而渔。如果地球没有人类,生物圈是照样繁荣的,但是地球如果没有细菌,可能就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研究新的抗生素,大概需要八到十年。滥用的话,细菌会在两三年内就对抗生素耐药了。所以说人类研制新抗生素的步伐,注定是慢半拍,要失败的。所以欧洲、美洲,甚至是如今比西方还西方的中国,出现超级细菌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抗生素一轮一轮被淘汰。淘汰的快慢程度,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现在人类用抗生素,家禽家畜用,养鱼的用,农业种植在用,逼得地球的原著民无处可藏。所以耐药的问题在西医如此的普遍,不到一百年,淘汰的药物很多。但是我们中医中药没有这样的担忧和记载,中药用了几千年,为什么细菌不耐药?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中药,因为耐药被淘汰的。

首先,中医属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它从来不像西药抗生素一样,一百个人同用一种方法,长期的大剂量的用,而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说它不会让同一种办法在短时间内大量重复,也就不给细菌积累经验来认识药物有效成分来耐药。其次,我们用不同的方剂,或者同一方剂不间的加减变化,这都让细菌摸不着头脑,而且中药也从来不是直接的去杀菌。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中药普查,发现抑菌效果最好的单味中药,它并不是清热解毒类的中药,而是五味子,但是我们对五味子的应用是用于其他的止咳的。所以说,复方的功效就绝对不是单味中药的加和,更不是药物某一个有效成分所能够代替的。细菌可以对黄连素耐药,但是决不会对黄连耐药,更不会对包含黄连的复方耐药。

而且中医对待细菌的方式,从来都不是赶尽杀绝。有害的细菌侵扰人体,是因为身体内有益的菌群不能维持平和,导致外来细菌得以入侵。而且我们身体特定时间段,存在适合有害细菌繁殖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中医往往辨证后,通过发汗、通便、利水、化瘀、补益等方法来改变环境。对于补益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培养有益菌的优势地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方面让有害细菌觉得环境不适合自己生存,自谋出路,甚至还给予鼓动和资产。

细菌选择的必然是那些身体抵抗力下降,更适合它定居繁殖的个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碰到不适应于个体的环境,它就会自动选择优化。可是抗生素就不给细菌选择优化的机会。抗生素是除奸务尽,把人体当战场,有害的、有益的全部杀死。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现在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公共场合消毒还可以理解,有的人家里面筷子消毒,个体分餐。表面上是讲卫生,防止细菌感染,实际上它反而增加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一些家庭剧里经常看见,农村婆婆把嚼过的饭菜送到孙子的嘴里边,说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而城市媳妇理解不了,要求每个人固定用自己的碗筷。究竟这种喂养方式对孩子好不好?可以这样说,在没有特定的传染病的情况下,嚼一嚼喂孩子绝对是好的。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成员和与家庭成员相对和平共处的细菌微生物,孩子越早建立与家庭成员相同的微生物固定菌落,越能适应家庭的饮食习惯,越能抵抗外来菌群的侵扰。中医的思维往往都是通过改变病理的身体状态,恢复到有利于自身固定菌群生长的状态。外来菌群感到压力了,就会自然选择更容易得手的对象。所以说,虽然有时我们不杀菌,相反给予外来细菌以出路,感染反而得以控制和痊愈。

当然我们作为个体,就应该学习弱势种群,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身体保持在群体中的中心或者是主流状态当中,不要把自己至于群体的边缘,保持正气存内。超级细菌的反击让那些无视人体抗病能力,而一心寄望于超级抗生素的人最终傻眼的。放一个原子弹在人体里面,你只会和细菌同归于尽。试想一下,你愿意跟比较熟悉的敌人周旋,还是想去找一个摸不着脾性的家伙去决斗。中医几千年来都在跟相对熟悉的菌群进行周旋,而西医却不断制造脾气暴躁的超级细菌,并进一步显示其武力。所以说最终平复超级细菌的天使,还需要古老中医的滋养。如果人类离开抗生素怎么办?真正的西医会说,一离开抗生素,这个世界就乱套了,疾病就肆虐了,人类就要毁灭了。纯正的中医说,有了咱们谨慎用,没有人类五千年照样生生不息。

四、医贵中和

知道中和的重要性,就比较好办了。你对待疾病的态度,就是疾病对待你的态度,是讲究不分季节、体质、男女、寒带温带热带,只抓病因的群体化治疗,还是要讲究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针对的就是个人的特点,尽管不同的大夫切入点不一样,但都把身体的大环境改变了。表面上我们没有完全针对明确的病因进行治疗,但是却改变了诱发因素的条件,疾病得以控制,这不正是辨证论治提供的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吗?举个例子,一段潮湿的木头长了木耳,我们可以摘掉木耳,可以把长木耳的区域用刀挖掉,这样很特效。但是只要潮湿的环境不变,摘了这批木耳,还会长出下一批木耳,最终木头就千疮百孔。何不把木头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拿到通风的环境下吹吹风,已经生出来的木耳就会干掉,没有生出来的木耳在干燥的条件下,恐怕也就没有再生的条件了吧。

滥用抗生素治疗,输到出现二重感染,比如霉菌性腹泻的患者。我有时候到西医院进行会诊,对霉菌性腹泻老年的患者,第一就要求赶紧停掉抗生素,第二要求不要再用氟康唑这一类抗霉菌药。我们只是根据他脾胃的状况,根据他身体的寒湿、瘀浊等状态,开上柴平汤、理中汤、桂附地黄汤之类的,结果效如桴鼓。

有一个做过四次直肠癌手术后造瘘的老先生,霉菌性腹泻,在出院时主管大夫就感叹说,这么快控制住,真是很少见。结果这个老先生就很不给管床医生面子,说你们给我开的抗霉菌药,自从吃上中药后,一粒也没有吃。那个中药是我私下给他开的,他偷偷吃的。这个年轻大夫也比较好学,就说看看处方是什么特效的秘方,结果就是一个小剂量的柴平汤。他就非常不理解,柴平汤这么简单,平时治疗轻微的腹泻可以,治疗这么严重的还这么有效?

西医用药太直接了,不讲究策略,不管病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只盯着病。二重感染本身就是你过度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结果。当细菌被杀伤三千时,患者自身的体质连自损八百都奉陪不起时,导致防线失守,然后第三方条件致病菌——霉菌就像土匪一样,乘机作乱,来祸害你身体。这个时候你不去鼓舞正气,不管患者的胃气好坏,还要引进第四方抗霉菌药登场,这简直就是引虎驱狼,把身体当成战场,何时能休?不管是柴平汤,还是其他经方,它都是顾护已病之人,顾护无非是扶阳气、存津液、护胃气。内部理顺了,正气恢复,才能驱敌于外。

患者正气在这个过程的恢复,是不是要进入类似于抗战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僵持、最终战略反攻。对抗杀伐的思维在西医是根深蒂固的,它也不是不好,但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多少癌症患者发现疾病前能吃能睡,来几通放疗、化疗后,被治疗的过程击倒。然后又找中医来调调体质,改善一下脾胃,稍微好一点又走上杀伐对抗的老路,没有一点智慧和策略可言。而患者却被炫目的高科技技术、特效药迷得五昏三倒的,看中医时候还不忘提醒说,这是多恶性的肿瘤,用过多贵的新特药。更可气的是,有的中医大夫也被病名束缚住手脚,时刻不忘加上抗癌的白花蛇舌草,苦寒类的药,不辨体质,不辨虚实,实在是令人可叹。

五、从“上火”说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个虚实就让很多初学中医的人头很大。就拿最常见的“上火”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上火”这个词特别地深入人心,老百姓都会跟大夫说,最近老上火,给弄点下火药。甚至很多人都会中西医结合,让大夫给他弄点牛黄解毒丸,再给输几天头孢。上火怎么办,很多人说喝凉茶,见效很快,广告很火。但有的患者就说,他不能喝凉茶,一喝就头晕脑胀、天旋地转。身体很聪明,它都知道自己寒了,接受不了这种东西。当然患者输液是直接输到静脉里的,如果让他口服的话,早就吐出来了。碰到这种情况的,我们不得不花二十分钟来劝这个患者多吃温热、多吃姜。患者就会问,都上火了,还吃姜,不是火上浇油吗?又得苦口婆心地说,这上的是虚火,不是实火,虽然上火,却一点都不口渴,喝水都喜欢喝热的,小便也不短黄,是清长量多,吃了凉的,肚子都不舒服,甚至拉肚子。实际上,我都准备开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潜阳封髓丹这类方子了,附子、干姜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不仅仅是凉茶火爆,用凉药打点滴,还有空调、熬夜、吃冷饮等,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雪上加霜。

经常碰到女孩子脸上长粉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跑皮肤科看,反复强调,她火重,要给她去火。事实上哪有火气,舌头嫩的像小狗的舌头吧嗒吧嗒滴水,身体里不知道多寒。例假以前还规律,吃了药后推迟好长时间还不来,来时还痛经,量也不多都是黑的。再看她以前吃的方剂,全是清热解毒药,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情况,没闭经就不错了,好在平时身体底子厚一点。

那什么是上火?最直观的解释就是火在上。火在上,是不是上下都是火?这是不可能的,火神派郑钦安说,“气有余就是火,气不足就是寒,火旺则阴(或者血)必衰”。只有极少数的阳明经证、阳明腑证才是真的上火,必定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或者痞满燥实坚,患者会出现口干舌红苔黄,干燥喜凉饮,大便干粗难解。至于其他的,比如少阴火化、心热移小肠、少阳火等都是郁结火,都是局限的,也不多见。

而人体更常见的是什么?我们说内外是不一致的,像天热地寒、地热天寒一样,我们是经实则络虚,络实则经虚,表实则里虚,里实则表虚,上实则下虚,下实则上虚。当然,上热则下寒。因为人体得阳气是恒定的,火热在上面分配的越多,中焦、下焦就一定不够,你看他小便清长,怎么会有热呢?实际上就是轻度的虚阳往外走,一般情况下都是下焦坎阳(肾阳)不足,坎中阳根被寒水倒逼往上焦走。这种情况下,用输液的方法下火,只会把身体的元阳给消耗掉。输的液体越多,寒水越盛,真阳浮游的机会越大。按照火神派的方法,“龙因寒盛而不潜渊,龙因水而浮游于上”,这个时候要回阳化气,用四逆汤、白通汤之类,通过温阳潜阳而引阳归舍。

另外一种就是中焦脾胃虚寒,稍微吃点油炸食品就上火,反复不愈。中焦湿土,土具有涵藏包容的坤德之性。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土越厚越好,浇的肥料很快就被土地吸收了,土越薄越硬不疏松的,浇上这个粪便,十天半个月还臭烘烘的在上面下不去。因为藏不下去,这种上火我们就应该健脾养胃,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的大胆的用,效如桴鼓。

西医和部分中医总喜欢把上火和细菌感染画上等号,也不查血,直接把清热解毒和消炎画上等号,好多中医就只知道清热了,西医就只知道消炎了。中医强调的是有故无殒,有实火的情况下,用抗生素、清热解毒药,肯定也是效如桴鼓,用白虎汤、三黄汤、抗生素之类,中病则止。如果三天还没有效果,身体觉得不舒服,就证明没有实火,那些苦寒药物只会把人体赖以生存的阳气消耗掉。人活一口阳气,没有阳气的温养,那只怕会铸成早死而不自知。

拿热水瓶做个比喻,它是用来保温的,我们身体也要保持内环境的恒温,一样要保温,在这一点上非常相似。如果哪一天暖水瓶不保温了,它就没有用了。如果哪一天身体也不保暖了,那离命归天也差不多了。本来暖水瓶里的热气是要保存在里面的,就像阳气要保存在身体里供我们用的,结果它跑出来了,因为热气是比较轻的东西,所以它更容易跑到孔窍,跑到嘴上、脸上、鼻孔,造成眼睛红肿、口舌生疮,这就是虚火。当然也有跑到下面的,比如痔疮、阑尾炎等。凉茶就很直观,把出来的热气给清掉,结果就是上边越清火,火越往上面走,永远清不完。当你清完时,身体就非常虚了,就像暖水瓶漏气了,不够保温了。你努力地用冰在外面把热气清掉,等外面的热气清完后,寒气自然就进到暖水瓶里面了,把热气灭掉了,时间长了暖水瓶不保温了,身体也越来越寒,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肢开始发凉,四肢厥逆了。所以这种虚火最好用四逆辈、理中辈,用温阳收敛的方法把暖水瓶继续保暖,把热气给收进来。

实火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虚火往往把握不准。

古代中医早有明断,清代的程钟龄说的比较好,“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贼可驱而不可留;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子可养而不可害。贼至则驱之,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子逆则安之,如补气、滋水、理脾等药,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

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夫,往往是认子作贼,孩子做错事了,像倒脏水一样倒出去。我们应该加以教育和引导,让他回归到正常的位置上。程钟龄的方法很详备,去贼火有四法,“一曰发,二曰清,三曰攻,四曰制”,养子火的方法有四法,“一曰达,二曰滋,三曰温,四曰引”,其法之详,其法之效,真是不欺我辈。

因为时间问题,今天就只分享中和思维和虚实的部分内容,对虚实的辨证补泄和用药技巧,以后有时间再交流。

最后有句话和大家共勉,《菜根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世间人事是这样,对待疾病也更应该这样。中医也讲对抗疗法,但是要有节有度,否则中药开发出来的新药,对西医来说都是锦上添花,如果不在中医思维指导下来用这些成药,那只会让它的副作用越来越多。这实际上不是中成药的罪过,是我们用药人思维的问题。想想古代的中医,自古至今都是雪中送炭,能独当一面的。今天,我们的责任,想想有多大。

王俊峰-漫谈医贵中和与虚实补泻技巧

翻译:方檬丹 吴金联

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王俊峰老师2016年 6月8日在三晋经方论坛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