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热播,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火了

文 / 齐鲁壹点
2019-05-19 20:12

最近,电视剧《老中医》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医热”。从“孟河医派”到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延伸到引发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探讨,全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关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医元素已经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坐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内的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近来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和游客参观。《老中医》带火了中医药博物馆,它所承载的中医精神,也在不断激励和滋养着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子。

馆中陈列的针灸铜人,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穴位

“学校里有这样一个宝藏,自己竟然现在才有机会进来观摩学习,真是有点晚了,……”

“电视剧里的串铃和药箱,都是有资料可考的,”前来参观的学生惊叹,“而串铃又叫‘虎撑’,也是有历史典故的。”

经过的学生一边参观,一边啧啧叹息。

器宇轩昂的朱红色广梁大门,庄严肃穆的医宗扁鹊像,半环绕型的建筑设计……走近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单是它的外观就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在这庄严气氛的震慑下,参观者不觉沉淀下心灵,整理好衣冠,怀着敬仰的心情踏入此文化圣地。它集中医药历史文物、药材标本和人体科学标本的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2015年学校报请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复成立。

博物馆内拥有大量具有鲜明齐鲁中医药特色的文物和实物,现开辟有中医馆、中药馆、养生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等室内展区和科普互动区。

赫赫群医,森森典册

在身着汉服的学生讲解员引领下步入博物馆,天花板上是呈圆形星空图案的灯,讲解员介绍,此设计是为了提醒后人,“在探索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时,时刻保持一种谦卑敬仰之情,如同我们仰望星空深知自身渺小一样。”

整个博物馆的布局,不同于其他中医药科普馆不同,不是以医史的形式,从远古秦汉唐宋元明清到现在,而是按照齐鲁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还有与西医学的比较,横向切入,进行规划的。

紧随讲解员的步伐与思路,齐鲁中医的历史文化缓缓纳入眼帘,玻璃柜里陈列着的研钵、药臼,扁鹊行医针灸的铜像,墙上刻印的一幅又一幅古画,中医书写的药方真迹……这种种都是齐鲁中医文化传承的见证,都是数百年来古人中医知识精髓的记载。

扁鹊是第一个入正史的医家。扁鹊之前有医有巫,但从他自信地说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医巫分离,他成为医家之祖,中医之宗。

扁鹊医学几乎是整个中国早期医学的基石。他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创建了血脉理论、经脉理论,发现了俞穴,建立了汤药药论,确立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并将针灸与方药融合,几乎涵盖了古典中医针灸理论及其诊疗的全部要素。

在历史上,扁鹊是与夫子等圣人并重的,游说的时候经常引用扁鹊治病的经验和故事。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

来到二楼中药馆,据讲解员介绍,中药馆内共藏有大型药用动物标本10余种;中药材标本2000余份;中药饮片标本1000余种;浸制标本200余瓶;腊叶标本200余份。

在药用动植物生态园中,博物馆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将传统药用动植物进行系统、综合地分类展示,使参观者一目了然。

而在中药浸制标本展区中,各药用植物经修剪后浸泡在药液里,中药材于是就生动地展现在参观者的视野中,以绿色为主要色调的标本展区煞是养眼,似乎每一个植物都在骄傲地诉说自己为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

“这些药液的浸泡也是有讲究的,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上乘的药液都是透明的,而且不会让里面的药材不变色,”讲解员说。

道地药材的道地,是指特定的产地,不同的产地条件,药材的质量不同,这是由中药用“性味归经”治病的本质决定的,中药并不完全是靠成份治病的。“它不能按照成份论西化管理,中药从种植、采摘、炮制、加工,都有自己的科学规范和科学标准。像阿胶的生产过程,就展示了制药与节气相应、标准化工具、特定辅料、特点工序等中医特色。”讲解员一步步介绍。

医生用药方科学地组合使用中药,形成方剂,以复杂的和谐系统,来干预人体的平衡,解决复杂系统的健康问题。

从“铃医”到“前店后厂先生坐堂”

在电视剧《老中医》中,小铃医高小朴带着母亲来到上海,想要拜师学医。在他母亲手上有一个串铃(也叫虎撑),这个串铃在中医里面大有讲究。所谓“铃医”,是解放前中医在社会市井的存在形式之一。在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记者也明白了中医发展的来龙去脉。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之《串铃卖药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手上戴着一串串铃,所以也叫“铃医”

在博物馆有宏济堂的展区,从展区前店后厂先生坐堂,医生坐堂看病,店前柜台买药,店后进行中药加工和中成药制作,有一套系统的流程,这就属于坐堂医。

“铃医”置办2个百子柜300多味药安顿下来就是坐馆大夫,再发展大了就是“前店后厂先生坐堂”的大药铺子,当然还有考试进医官院,这是中医大夫的职业发展之路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一手拿串铃,一手拿招牌,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时还要喊上几嗓子,介绍治病用药以及药物的用法及疗效等等。虽然辛苦,但却乐此不彼。

讲解员介绍,博物馆现有展区面积近9000平方米,其中独立单体位于学校中兴中路东侧,椭圆形建筑,共四层,总建筑面积4617平方米,另有室外中草药种植园区“百草园”占地4000余平方米。博物馆馆藏医史文物1000余件,中药标本2000多种8千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1000多种。

一手好字,方成良医

在《老中医》电视中,翁泉海在教徒弟时讲到,中医业界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这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包括“笔头”“口头”“手艺”和“派头”。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第一条,这确实是中医的一个优良传统。

记者在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也看到了流传下来的药方藏品。药方行字规范雅致,并且严格按照中医行药的范式,有一套严谨的规程,比如,药抓完后如何在药方上留证等。

馆中陈列的中医药方

很多病家延医之先,常常先借医生的方子一看,以度学问深浅、医道高低。字写得不好,业务少还是小事,字写得不规范,如鬼画符的“天书”,药师错配,贻误人命,则危害极大。凡其入门弟子,先须习字,每晨先练字,临写字帖经顾筱岩批阅合格后,才能去读医书,已成定例。

其他馆区介绍:

生命科学馆

生命科学馆位于顶楼,分为六区,向游览者展示胚胎、生殖、泌尿系统标本、运动系统标本、断层标本、病理标本和畸形标本等。每一个展柜都是真正人体塑化制作,可称得上是全馆最震撼的地方之一。血管脉络分明,里面的塑化人体被器械辅助固定,或拉弓,或交掌,或低垂着眼眸,肌肉的拉伸与收缩非常清晰立体。墙壁上是各部位的剖面图,各穴位上插着针,旁边标注详细,方便学习的同时使人感慨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史馆

源灵岩之慧,汲历下之粹,汇长清之秀,校史馆为来人展示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在齐鲁文化的浸润中,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一路栉风沐雨的学校历史。记载着学校泽润杏林,耕耘化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记忆。学校的发展与齐鲁中医一脉相关,校史馆内更存有建校时著名的“八老”:周凤梧,周次清,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刘献琳,张志远,张灿玾和其他国医大师的中医药著作,对后人的传承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贝壳馆

三楼的贝壳馆采用独特的蓝紫色灯光照明,背景为海天相映的壁纸,令人眼前一亮,让人感觉仿佛一瞬间置身于海边沙滩一般。贝壳馆的展柜里摆放着学校王新陆校长珍藏三十余年的贝壳珍品,海螺、贝壳等标本数不胜数,旁边墙上还有对于标本的简介便于参观者了解。馆内中央是大型标本展览区,里面盛放着细沙,上面陈列着玳瑁、大型扇贝等。整个贝壳馆设计巧妙精致,令人迟迟不舍离开。

养生馆

养生者秉自然之道,合自然之德,顺乎自然造化,调养生息之谓也。人要养生,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来的。养生馆主要展示了古人们研究四时的变化,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变化,调整自我的生活规律。养生馆内共有十八块展板,分十八个方向由大入微,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古人养生之法。让人在感悟先贤智慧的同时反观自身,学习中医由内而外的修身养性之道,品味中医科学。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赫赫群医,森森典册,这些齐鲁大地中医文明的闪光点将随着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的每一次游览,留迹在游人心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 冯沛然 实习生 咸德贤 乔珂歆 张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