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学了很久中医,究竟学得怎么样了呢?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去过日本的朋友,大都见识过日本的“汉方药”。
回来后,他们忧心忡忡地说:“经方都被人家日本人做成了颗粒,申请了专利,国内的中医再这么不长进,恐怕以后我们的后代要去日本学中医了。”
真是这样么?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最善于学习。
现在是学习西方,以前是学习中国,都学得有板有眼,甚至风生水起。
尤其是现在学习西方,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中国的东西,可没有西方的东西那么好学。
拿中医来说吧,日本人学了很久,究竟学得怎么样了呢?
学徒学得怎么样:
一要看天资;
二要看有没有遇到好的师父;
三要看师父愿不愿意教。
所谓天资,包括天资的聪明与否,也包括社会熏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认真、细致,这固然是优秀品质。
但过度了,就会一根筋,缺少灵动。
而学中医是最讲究灵动的,最忌讳的就是一根筋。
日本人在中国学中医能遇到好师父么?
师父又愿不愿意教呢?
都够呛。
中医的顶峰,在清朝,尤其是在清末民初。
这时候,日本人给中国人的印象已经不怎么好了,是倭寇了,中国人不一定愿意教。
何况,这时候日本人已经渐渐把学习的眼光转向西方。
你就是愿意教,他们也不愿意学。
这样一来,明清医学的精髓基本被他们忽视了,而他们自己的底子还是汉唐的那一套。
汉唐医学,水平也很高。
但毕竟时过境迁,变数多了,一般人不容易把握。
那么,汉唐医学到了一根筋的人手里,会变成什么样呢?
有两个产物:
一是《医心方》,二是所谓的“经方医学”。
《医心方》成书于公元984年。
这时,中国已经是宋朝了,日本人还在学习和施行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
从中国弄回来不少书,丹波康赖广搜中国医籍,编出这部庞大的《医心方》。
很多人将其与《外台秘要》和《千金方》相提并论。
殊不知,《外台秘要》和《千金方》虽然都带有收集和编纂性质,都是集古人之大成。
但它们法度严谨,方中有法,引而不发,这是《医心方》难以望其项背的。
《医心方》更像一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高中生的笔记,各种知识点、重点难点、例题、易错题,抄得密密麻麻,还分门别类。可高考考下来,这孩子还是不及格,真是令人心疼!
所以,从《医心方》里,我们仍然能看到很多在中国早已失传了的方子或治病的方法,很多都类似于现在的偏方。
为什么失传?因为不再用了。
为什么不再用了?因为有更好的方法。
中国的学问,淘汰率是相当高的。
一旦不合时宜,马上灰飞烟灭,能流传下来的都不简单。
中国人敢于淘汰,该删就删,但日本人不敢。
好不容易从中国抄来的东西,都是宝贝,哪里敢删?
没用也不删,都得留着。
于是,很多东西留下来了,但留下来也用不上,只是白白耗费后学的精力而已。
《医心方》这本书,我也有,只不过,作为参考,偶尔翻翻而已。
如果谁说他的中医是看《医心方》学来的,那就是笑话了。
可能日本人也意识到《医心方》里的那些方子并不好用。
或者真正面对一个病,不知道用哪一个。
这些方,有的甚至只能给中医黑做素材,证明中医不科学。
那么,上哪儿找一些精炼而又有效的方子呢?
那当然是《伤寒杂病论》了,这可是经典啊。
经典里的方子,是经方呢!
于是,他们开始了对经方的膜拜。
经方,一旦对证,当然是效如桴鼓,非常好用。
于是,日本人在这一块上大下功夫,尽量地把经方和病症对应起来,这样,便于掌握,便于运用。
所以,经方在日本人手里,变化较少,加减也不多,很多都是直接原方使用。
这未尝不可,但对仲景之学而言,他们只窥豹一斑而已。
有了某证,只要能对应上某经方,就可以直接用,甚至可以买到该经方的颗粒剂,一冲服,病就好了!
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日本“汉方药”,但实际上,这种“汉方药”在日本也并不是十分流行。
只有一部分人,在一部分情况下才买这些。
看似琳琅满目,齐备周全的汉方药,并不能解决人们的所有病症。
日本的经方医学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真正的中医,是全科医学,是一套完整疾病解决方案。
所以,任他们如何申请专利,如何做出经方的成品药,都只不过是一个学艺不精的学徒所为,不是中医的精髓。
经方背后的那些变化无穷,他们连做梦都梦不到。
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此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中医,其疗效是世界的,但其精髓永远是中国的。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